国际主流企业
“格兰仕虽然做到了48%的全球份额,但现在还不能说是世界的主流。”格兰仕集团副总裁俞尧昌11月16日在广州举行的“搜狐2005年中国家电高峰论坛”上如是说。格兰仕的困惑其实是中国家电企业的缩影,拥有巨大的产量,但却与国际性主流企业相去甚远。
2005年,中国家电行业出现了较大的产权变局,如海信收购科龙,长虹收购美菱。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已开始向境外展示自己的资本力量,如海尔曾经收购美泰。在中国家电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中国家电企业如何才能做到国际主流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张文魁在做《怎样出现国际性的主流企业》主题报告时认为:一、开放竞争造就了我国的家电产业,竞争与开放在三个方面推动了家电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1、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融合促进了行业净化,家电行业逐步净化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不断的优胜劣汰促进产权变革和行业竞争。3、不断的国际化促进了跨国并购的信息改写了国际规则。二、家电行业有关行业的融合造就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资料,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26550亿,比20003年增长41%。三、资本力量和产权变局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四、中国企业要成为国际主流企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来自与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
张文魁表示“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处于竞争性行业非国有的公众公司”才能成为国际性的主流公司。
格兰仕的危机
“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处于竞争性行业非国有的公众公司”这三个条件对格兰仕来说正合适,但格兰仕集团副总裁俞尧昌却道出了格兰仕乃至整个家电业的危机。
“中国家电业70%?D80%还靠品牌化的组装。”俞尧昌表示,很多企业对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乃至文化并没有在并购过程中融合,包括制造力、市场营销、整合等。中国家电业目前还是刚刚走向世界。如格兰仕在1998年开始走世界工厂的道路,现在全世界250家世界顶级品牌都是格兰仕在制造,但格兰仕必须从制造工场向创新工厂拓展。对比韩国三星,中国家电业充斥着投机与浮躁。从股市看,中国家电行业面临着一场危机:家电行业在蓬勃发展,但股市市值却在缩水。
“我们要成为世界的主流品牌,主流的企业,还任重道远”,俞尧昌说。
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徐冬生认为,“中国家电出口很大,但是附加值不高,国际地位还不高,只是一个产品的提供者。”
实际上,这几年很多家电企业都自称是国际主流企业。徐东升认为,“企业这样做宣传可以理解。现在很多企业在谈制造量,其实应该更关注产业链、渠道、品牌控制和研发是否在全球领先。”
从2003年末到2004年初,在制造量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平板电视行业,一下子冒出二、三十家,原先在DVD方面有专攻的新科也将目光投向了平板电视。这些企业能否成功呢?
海信营销公司华南总经理杨迎石认为一个企业想要成功,光靠学习还不够,还要创新。海信今年推出的数字芯片,打破了国外公司对数字芯片的垄断。
三星的创新
“三星值得我们学习。”俞尧昌表示。
东南亚金融风暴对三星、大宇等韩国企业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但是现在的三星已经由一个原本靠贴牌为生的二流企业转变为国际主流企业。去年,三星的利润是130亿美元。这对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同时,在创新领域,特别是在芯片、显示器技术等等领域,三星都处于一种世界技术的垄断状态。
“这跟三星老板提出的变革有关,今天的三星,实际上已经扔掉了很多,它原来在微波炉跟格兰仕也有竞争,但不能认为三星被我们挤跑了,它已经转向了高科技方面。”俞尧昌说。
“全世界有两个企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一个是GE,它以资本为手段把中国变成它的一个生产车间;另一个是三星,它通过创新、变革,走出东南亚金融风暴,走向世界。”俞尧昌说。
目前,日本的几家巨头基本上都属于巨亏状态,包括索尼、松下等。在谈到日本企业的问题时,俞尧昌表示,一个企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松下现在还在生产电风扇,便是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