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国内外媒体刚刚披露:顽固如戴尔者,居然开始在公司网站上销售AMD的六款Athlon64芯片。一时间舆论大哗,说戴尔险中求变的有之,认为戴尔只不过卖芯片罢了,又不是销售基于AMD芯片的电脑,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在少数。然而,近日又有台湾媒体传出消息,台湾著名代工厂商已着手为戴尔开发AMD相关产品,华硕为戴尔开发AMD主机板,鸿海为戴尔开发AMD服务器机种,而广达则为戴尔研发设计AMD处理器NB机种。这样一来,原本还有分歧的业界舆论出现了惊人一致的看法:戴尔危了,不变无以求生。
事实上,硬件戴尔的确如软件微软一般,遭遇了所谓的中年危机,其面临的处境真是让投资者们大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自从今年以来,戴尔财报连续几个月没有达到预期,近两个月更是大幅下滑。财报的不理想引发了股市的雪崩,股价31%的缩水,让戴尔员工和投资者们真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然而,财报的波动对戴尔来说还不算噩耗。对于IT企业来说,这种波动再正常不过了,毕竟IT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周期性和不可预知性都不是传统行业所能比拟的。最让戴尔变色的是:由财报下滑进而导致的产品质量下滑和服务满意度下降。众所周知,戴尔直销的魔力就在于其直销和售后服务,直销使其成本远低于同行,而质量和售后服务则保证了消费者极高的满意度。当前,由于财务滑坡,戴尔大幅削减用于质保和售后服务的开支,这就直截导致了戴尔产品市场满意度的下降。这样一来,就动摇了戴尔赖以生存的根本,戴尔危机凸显。
在中国问题则更严重。戴尔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对中国文化背景置若罔闻,从而犯下了很多错误。就拿戴尔直销来说,戴尔的美国式“三包”政策,在中国屡屡碰壁。消费者动辄换货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其运营成本,从而压缩了戴尔的利润空间,成了戴尔难以承受之重。为了扭转财报数据,戴尔同样是以削减售后服务开支为手段,妄图改善财务现状。然而,与国际市场不对等的售后服务,让中国消费者感受到了民族歧视,抗议之声风起云涌,让戴尔以手遮面,无地自容,毕竟“民族歧视”的高帽不是戴尔敢随便接下的。不久前与联想的“邮件门”事件,已经让戴尔颜面扫地,哪敢再冒天下之大不韪,死不悔改顶风作案呢?
戴尔曾盛赞过英特尔上个世纪80年代的壮士断腕,如今他也同样处于前英特尔CEO格罗夫所言的“战略转折点”。不变则辉煌不在,沦为平庸;变则面临打破固有的最擅长的运营方式?D?D直销模式的现实,甚至有颠覆企业根基的风险。联想总裁兼CEO沃德就表示:“戴尔以直销模式见长,无法胜任两种模式,戴尔做渠道将会陷入陷阱。”可以说,戴尔当前面临的是一种“囚徒困境”,不变是他杀,变的话则可能是自杀。但不管怎样,素有华尔街股票“发动机”之称的戴尔,肯定不愿走向平庸,对戴尔来说,肯定是“身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既然不能鼎立于世,毋宁因变而亡。
多年以来,戴尔一直以顽固和执着著称,比如说力推直销而不屑其他渠道,在企业电脑市场上深耕细耘却对个人市场置若罔闻,虽然AMD芯片在业界备受推崇,却仍然视英特尔为铁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戴尔,终于也翻然醒悟了,毕竟任何一家企业也无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在商言商,当个性遭遇利益时,个性便得为市场让道。当前,戴尔个人电脑在中关村随处可见,商务人士手中也不乏戴尔笔记本电脑,笔者之前使用的D500,就是一款面向学生推出的经济型NB。显然,戴尔的直销早已变相,虽然罗林斯依然最硬:“我们相信直接模式可以帮我们做到一切。”其实,就像《IT经理世界》报道的一样,“戴尔在悄悄改变”。
前些日子,罗林斯在北大演讲时曾表示,戴尔不会改变其赖以存身的直销模式,但会寻求文化上的变革。也许罗林斯最近又重新读了一遍《基业长青》,意识到文化变革是企业变革的根本。但是,罗林斯首先得明白:文化变革虽然是企业变革的根本,但也是所有变革中难度最大、风险最大的一种变革,并且文化变革的成效也不是短期内能够显现的,那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那么,戴尔准备好了吗?
事实上是:戴尔不准备再等待了。牵手AMD,戴尔已经从业务战略上开始了转变。它这一转变不要紧,却让原本就以危机重重的英特尔尴尬莫名。连续两个月来,AMD在美国台式机芯片市场的份额超过英特尔,让人们再次看到了AMD最终超越英特尔的美好前景。戴尔的背叛,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得英特尔原本凭借WiMAX掀起的市场热潮,凭空添上了阴影。
如果英特尔予以反击,不再给予戴尔折扣或反利的话,没有低成本支撑,戴尔的直销模式岂不真要走到尽头了?中国有一句俗语:“狗咬狗一嘴毛”。希望戴尔和英特尔不会像俗人那么勾心斗角,毕竟我们也不希望看到两败俱伤的电脑巨头和芯片霸主,毕竟桀骜不逊的戴尔依然是青年IT才俊们的偶像和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