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英特尔企业级服务器双核平台的推出,原本似乎已经趋于沉寂的双核话题又被重新捡起,但是,与一年前的双核芯片相比,现在的双核已经不在“青涩”,这枚果实开始成熟了。
5月18日,总部位于深圳的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xx五地同时举办规模巨大的新品发布会,在国内IT行业、尤其是服务器行业利润日益摊薄的背景下,这样大规模的会议很久都没有见到过了。
那么,这是每年此时各厂商新品集中发布的前奏曲,还是服务器厂商针对行业用户新一轮攻势的开始?抑或是一个排名第三的国产服务器厂商不堪寂寞的自我市场炒做?
事实上,实际情况远没有人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在这个发布会背后,隐约可见英特尔与AMD这两个芯片领域巨人的身影,而这两者之间的角力,也早已超出了常规的芯片之争。不仅芯片行业的未来进程有可能因此而改变发展轨道,所有的下游PC与服务器生产商也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一场赌注巨大的赌局之中。
双核时代到来了吗?
2005年5月11日,AMD在中国正式发布了首款应用于服务器产品的双核皓龙(Opteron)芯片。AMD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女士当时很感性地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个崭新的时刻!”
对于AMD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崭新的时刻,由于多年以来在芯片行业中始终只能站在英特尔的阴影下,能够抢先推出针对服务器领域的双核芯片,郭可尊女士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去兴奋。然而,对于整个产业和庞大的用户群来说,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崭新的时刻”,似乎还不便立刻断言。
果然,在2005年的下半年,在服务器双核芯片市场上,AMD始终在孤独地唱着独角戏。一方面,渠道与用户都抱着将信将疑地心态在进行观望;另一方面,英特尔对AMD的挑衅始终不予理睬,这让本以为可以和英特尔站在同一高度对博一番的AMD来说,无疑感到了巨大的失落。这就好比你让人家放马过来,结果人家看都不看你,旁若无人地从你身边走过去了,这确实是件比较尴尬的事情。
英特尔究竟怎么了?
其实,英特尔有英特尔的难处,但是这些难处和AMD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英特尔面临的问题是:芯片产业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长期一来,英特尔始终主导着这个产业的发展与变革,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就是曾担任英特尔副总裁的摩尔提出的。但是,处理器性能的提升最终还是会遇到瓶颈。道理很简单,对于处理器而言,性能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主频和IPC(Instructions per Cycle)。英特尔之前利用自己的设计、生产处理器的优势,主要依靠提升频率来提高处理器的性能。但是在2005年整整一年,英特尔终究没有能消除4GHz的魔障,最后,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不得不宣布取消4GHz处理器计划。
现在看来,即便是英特尔处理器主频顺利突破4GHz,很多问题也依然不能解决。比如发热量,这个过去几年一直让英特尔引以为豪的优点,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即便是处理器工艺从130纳米进化至90纳米乃至65纳米,功耗依然高达130瓦,高主频、大容量缓存都是导致发热量骤升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2005年开始,英特尔开始在多种场合强调平台的概念,于是Bensley平台开始进入了公众的视线。Bensley平台是涵盖新的双核芯处理器、芯片组、内存子系统、I/O技术等要素的综合体。专心致志研发整体平台体系的英特尔,当然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和AMD打口水战。
如果我们将5月18日宝德一口气发布的28款服务器产品定义为英特尔企业级平台的产品化结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去年就有业内人士评论说:没有英特尔加入的服务器双核市场是不成熟的。更有媒体评价AMD双核皓龙(Opteron)芯片是枚“青涩果实”。现在,英特尔开始在这个领域大举反攻了,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服务器双核产品才算真正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