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手机实名制,可以说现在的这种结局,早在争论爆发的时候就已注定。原因在于,国家对于手机的管理原本就是实名制的,只不过后来因为“市场发展的需要”而有所放松,现在又由于“新的需要”再给它紧起来,好像没有再进行什么讨论的必要。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本来没必要讨论的问题,却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议性的话题,很难说这是一种误解还是一种进步。
手机实名制争议的最大焦点,就是所谓的“个人隐私权”会否因此受到侵犯的担忧。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理解也是小题大做。其实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该泄露的早已泄露,能侵犯的也早已侵犯,并不会因为一部手机而增添更多的危险。相反,手机实名制的实行,会对近来屡屡发生的手机诈骗犯罪产生一定的遏制效用,为手机用户的安全提供更多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实名制的实行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至少也是一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之所以说不值得大惊小怪,是因为这项政策最终能否得到很好的落实毫无把握,而这才应该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上所述,手机实名制对正当的手机用户影响不大并且是有利于保护其安全的,对于不法者来说却是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此他们必然竭力予以反对。另外从移动运营商和手机销售商的角度来看,实行实名制几乎肯定会影响其市场销售,导致收入和利润下降,故此他们实际上也不欢迎实名制。这后两种力量的存在,对实名制的实行构成强大阻力,给实名制的落实及功效增添了很多的变数。在此我们不妨发挥一下想象力,猜测一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我们设想的第一种情况是,此项政策得到完全彻底的落实,运营商、销售商严格照章行事,各种依靠手机施行的不法行为从此销售匿迹,用户彻底摆脱诈骗短信、垃圾短信、黄段子等的威胁与骚扰。作为遵纪守法的手机用户,显然这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最理想的一种结果。
第二种情况,政策无法落实以至完全失败,不法行为毫无收敛并日甚一日,用户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前提是,运营商、销售商消极抵制实名制的实行,令此项政策最终变成一纸空文。
第三种情况,实名制得到部分程度的落实。一些地方严格执行,一些地方却是较为疏松甚至非常疏松。或者,实名登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很好的落实,不法分子转而采用假证件、并号、窃号等手段逃避法律的监督与惩罚。这样,手机安全程度虽有所提高,却无法从根本上完全扼制各种不法行为的发生。
显而易见,上述三种情况中,第一、二种出现的几率很小,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就是第三种。对此,各家媒体已经从手机市场销售渠道、区域差别、政策落实上的客观困难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以国内市场的现实而论,手机实名制的实行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几乎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样的担心可以说很有道理。我们知道,实名制的关键是身份证,而身份证的管理、验证和使用恰恰又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某人的身份证丢了(这是很常见的事情),到派出所登记一下就可以补办一个新的,与丢失的那个完全相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用,等于是克隆出来一个,而它却并不掌握在应该持有它的人手里。此外还有一些人出于经济目的借出或顶替使用身份证,却不去想由此可能产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可以想见,这样的人即使最终被追究,对于打击犯罪却是为时已晚。如果这种行为再跟克隆身份证结合在一起,执法机关甚至无法分清究竟谁是真正的罪犯。
总的来说,手机实名制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如何使其尽可能的得到落实,取得尽可能好的成效。我个人认为,移动运营商及其代理商不会抵制实名制的实行,但也不太可能严格遵照执行?D?D想严格也严格不了。这就注定了实名制的前途与命运:顺利出台,困难施行,功效有限,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