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吴敬琏教授与《金陵晚报》记者的谈话引起各方议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水皮撰文《吴敬琏代表了谁的利益?》,对吴敬琏代表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表示了质疑;另一方面,瑞磬在人民网刊文《为什么听话要听音吴敬琏说的是诤言》,为吴敬琏辩护,称其主要是站在宏观和战略角度考虑股改问题。
我认为吴教授只是一位经济学家,他所说的三个观点,使用了含糊其词的概念。
第一,证监会已经把股权分置改革的决定权交给了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处于优势地位,当然可以要求更多的补偿。但这样的结果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是不是公平。
此次解决"股权分置"使用的是分类表决机制。因为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占60%以上,过去无论怎样表决,大股东的提议都可以通过,被称为一股独大。吴教授过去也是反对"一股独大"的,特别是反对国企股的一股独大,这次突然来了个急转弯,说"流通股股东处于优势地位",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分类表决机制并没有剥夺非流通股股东的表决权,他们仍然是多数,只不过加上一个流通股要有三分之二同意。
在股改的现实中,股民根本没有参与提案的基本权利,这与《证券法》《公司法》中"重大事项必须由股东大会决定"不符。现实中是公司大股东、保荐人、基金事先商量好了提案,然后股民才有表决权,除了表决权,股民一无所有。而吴敬琏却说流通股股东权力过大,不公平。也许他没有买过股票,根本不了解股民所处的地位。
2001年他曾经说:人啊!我是爱你们的!表示要为中小投资者说话。但是他没有行动。作为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对中石化A股发行价格远远高于当时其H股在香港二级市场的价格,置若罔闻。虽然他曾经担任过几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为投资者说话。
第二,"非流通股东最终是谁呢,是全体人民。"这又是混淆了概念,现在A股市场主体既有民营的,也有国有的。民营上(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