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3月17日电]面对着2003年首届全国连环画拍卖会上铺天盖地的“小人书”,从新疆乘飞机赶到广州拍卖现场的何海说自己羡慕得“口水直流”。
3月15日下午的拍卖会上,一位广州市民付出320元购买了河南省收藏协会连环画专业委员会会长强者从河南带来的7本总面值5.56元的连环画。而另一本新美术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著名连环画家徐燕荪的《黄巾起义》在底价400元的情况下以4500元拍出。
曾是文学产品匮乏年代少年儿童甚至部分成年人的主要精神食粮的“小人书”,如今成了图书市场和拍卖市场上的“大角色”。在广州市中心的商业街上,当地最大的连锁书店“大洋书城”在入口处用整整一个柜台来展示出版社最新重版的连环画。而在当天的拍卖会上,100多名连环画爱好者拿出106套连环画进行拍卖,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则聚集在不足400平方米的拍卖场上展开激烈的角逐。
作为中国特色的漫画,连环画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连环画收藏》报的主编、河南省收藏协会连环画专业委员会会长强者介绍说,早在1908年,上海一个书店就根据当时民间流传的、附有大量插图的章回体小说编绘了历史上第一部连环画。
“小人书”在新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东省出版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李建威回忆说,由于当时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国家领导鼓励教育工作者利用连环画普及知识、教育民众,包括王叔晖、刘继卣等著名国画家在内的一批画家成为当时创作连环画的主力,贺友值、顾炳鑫等著名连环画家也是从那时起将连环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何海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全家看连环画的情景:“家里大人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怎么养猪、种地也看连环画,小孩子就看《西游记》、《黄继光》。”当时,一本画工精细、故事生动的连环画可以卖出几百万册。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连环画从市场上消失了。由于经济发展、文化市场的高度繁荣,已经摆脱了文盲时代的中国人对小人书逐渐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创作人才老化、成本上升,大多数出版社和书店彻底停止了连环画的出版发行。
当时出于对连环画美术技巧的推崇,一批美术专业出身的连环画爱好者开始在小范围内欣赏、研究、交换连环画,并且出版刊物交流信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甘肃、陕西、吉林、广东等地都成立了协会。在协会的推动下,许多出版社开始重新出版“小人书”,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我国各地也纷纷出现收藏、拍卖旧版连环画的市场。
这是两个不同的市场。新版连环画售价高昂,一套《三国演义》可以卖出近200元的高价。在这一市场上,吸引顾客的主要是那些创作于五六十年代、著名画家执笔绘图、以改编中国古典名著为主的一批经典连环画。
而对于收藏市场来说,一些由著名作者改编绘画、存世量小的连环画才受到他们的追捧。李建威介绍说,在拍卖场上,作者、出版日期、版次、印量、品相是收藏者最重视的问题。“那些出版年代早、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保存完好的连环画比较容易被市场接受。另外,各地爱好者的口味也不一样,26册全新的旧版《水浒》在澳门拍出了6万元的天价。而台湾地区的‘连迷’更喜欢收藏介绍武术功夫和地理常识的旧版连环画。”强者说。
在这一背景下,强者相信连环画将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儿。“因为伴随着连环画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现在正当壮年,对儿童时代心爱之物的眷念之情使不少人愿意购买这些连环画,而他们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