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已经有一年了,通过一阶段的实习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这一年的教学中,带着一种学习、探索的方式,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探索,在摸索中自己也有不少迷惑,以下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北师大教材比以前旧人教版比起来,是跨了一大步。主要有下面的特点:
1、新的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2、新旧教材相比,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新教材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
3、淡化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并且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学习,去掉了以前繁、难、偏的计算。
4、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教科书中还力图采用“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从观察、实验、归纳、猜测、验证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5、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要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中的困惑:
1、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我实习所任的两个班级将近100人,师生互动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但这很难做到上学生100%地都必须参与进来,一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害怕自己的回答出错引起别人的笑话,就干脆只是洗耳恭听,真正思考并积极参与的人,也不过只有班上的50%人左右,这已经够理想化了,另外的50%,有30%左右的人可能会认真听,恐怕20%的同学可能就是稀里糊涂地就完了一节课,只听见一闹而散,这部分同学怎么办?
2、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方式给人的感觉,由于课时不足,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缺乏系统的接收和学习,学生的确沿着学习有用的"数学"为出发点,实践能力增强了,能动手分析和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数学基础知识却变得薄弱了,"做题能力"相应就下降了,在平时测试和考试中已经明显体现出来,关键的问题是上级教育部门的考核评价方式并没有遵循教学改革而同步改进!学生、家长、社会会认同吗?教师的工作能得到支持和发扬下去吗?我们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吗?
3、现在教材中基本上每一节都有做一做、议一议,总感到做一做、议一议会花去很多时间,等到大家做一做、议一议好了以后,早已下课,许多该完成的知识没有完成,特别刚开始时十分明显,如何把握好做一做、议一议呢?
4、在个别课目上也存在教学难度大,内容多,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如第二章有理数及运算之三数轴,集中了数轴、相反数,有理数比较大小跨度大,内容多,一个课时不能完成,两个课时不好分割;再如,探索与规律一节提高过渡不够,而不讲单项式的概念,却把系数的概念拿出来,有点不伦不类!没有整式的概念,却叫合并同类项(什么叫项?怎样让学生理解),表面上说是让学生的知识掌握上螺旋式上升,但在此有必要吗?再如七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整式的加减,而七年级下学期又重新学习整式的加减,同时又加上整式的乘法,却在此相互混淆!只讲去括号!不讲添括号,却让老师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一章里给学生讲解如(a-b+c)(a+b-c)这样的运算?怎么讲?是给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呢?还是给老师和学生增加难度?
5、探究性学习,容易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的提问是教师在备课中无法提前预料到的,但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解释、回答,就算你老师的能力很强,能灵活处理学生的问题,但时间却被大量地消耗掉,这务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课时量不够等情况.
6、教材里螺旋式的安排,有创意,但是效果似乎不太好,好处我觉得在于把难度降低了,学生学起来比较的容易,但是在教的时候,心里总有种感觉,好象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教材就不往下讲了,得到第二个学期接着讲。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学生过了一个假期,哪还记得上个学期讲什么东西,所以每到新学期,总要把以前的内容再复习一遍,浪费了好多时间。教材不能系统点吗?
7、 在讲几何时,是我遇到最难教的,例如,在讲平行线与相交线时。我们觉得: 第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安排的课时太少 第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此重要的知识点却只一笔带过,老师可不能一笔带过啊。建议多安排一些此类知识的例习题,以促使学生能正确地识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全章没有一道像模像样的例题,没有示范。 第四、习题大多问某某角等于多少?说明你的理由。天!这种习题学生愿意做吗?他们的心情愉快吗?老师在批改这些习题作业中受尽了苦头。 第五、一方面要学生说理,一方面又顾虑学生的能力,推理能力要螺旋上升,孰不知现在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一至两步的简单推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干脆用正规的推理格式教导学生呢?编者不应把这个皮球踢给我们一线老师。
8、从学习“新课标”和自己使用新教材的体会来看,和原来用了几十年的“老教材”相比,有一种紧密度不够、严谨性不强的感觉,但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当前的教学不应尽信“书”,也就是灵活地使用教材,有时叫“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是不是可以看成是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毕竟教师的学术体系是完整的嘛。所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说法是否能如我等这样去理解呢?
以上是在实施了一年新教材后对新教材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