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高二某班的班主任是从学年度的下学期开始的。
我班?D位女同学,上学期以来,上课喜欢讲话、睡觉、动不动就迟到或旷课,奇发怪服,饰品从头“武装”到脚,已被科任教师称为“无可救药”、“班级灾星”。对该同学早有意见的我,一开学就用严厉的目光对其“紧盯不放”,一发现有违纪行为,就给她来个“下马威”,谁料面对我的责问,她不仅不当一回事,反而针锋相对,扬言违反纪律就是要故意气我。我愕然,硬是忍着一口气不发作,之后,几乎每次的批评教育都因对方的激烈顶撞不欢而散。接任班主任伊始,就碰到这么块“硬骨头”,怎么办?看着全班20多双对新班主任期待的眼神,我开始自我反思,试试谈心的方法吧,变压服为说服也许有用。
几天后我利用晚饭后的散步时间,在班干部的配合下,又一次“碰”到了该生并主动“约”其走走,“聊天”是在轻松的气氛中,以闲聊的方式开始的。生活中的话题聊得差不多时,看到该生的兴致已被引发。我即稍作沉默,然后话题一转,轻声地问道:“××同学,我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前几次找你,你都要跟我顶撞、跟我争吵呢’?”出乎我意料,这次该生用歉疚的语气说出了一番让我深思的话:“老师,其实我并不想和你顶撞,真的不想,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听到你严厉的话语,看到你冷漠的眼神,我就受不了,无法控制住自己;但每次跟你吵完后,我又很后悔。老师,只要你尊重我一点,我都会尽力改变自己,我很想用时间来化解我们之间的隔阂,清除你对我的偏见。我又不知道有没有用。”说完低声抽泣起来。我不禁动容。一个在我印象中不思上进的后进生却能说出如此诚恳的话语是我始料不及的。同时也自问自己是否真的对这个学生有偏见呢?没有,但此前我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却让学生对我产生了“偏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班主任思想工作的失败。
面对该生的内心话,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抓住这个增进理解的好时机。坦陈自己过去对她的误解,希望她谅解老师,同时我又指出了她的不足,希望从今天起让过去的误会和不快成为历史,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纪律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师生情谊。随后,我有意识地随口问了句:“咦,你上次答应我不戴耳环了,怎么今天又戴了呢?”“哦!我是怕耳洞堵塞,不过晚上我就将它取下。”近两个月过去了,在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帮助沟通中,该生不仅没有再戴耳环,还恢复了头发原色,上课基本做到不睡觉、不讲话,注意力也逐渐地转到学习上来。虽然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但至少该同学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为整个班风的好转增加了一块份量不小的砝码。 随后的几个类似的事例都证明,把问题置于气氛和谐的闲谈之中,学生的戒备心理很自然地得到消除,师生间不受约束,相互尊重,做到耐心细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班级管理则可起“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