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即1905年9月2日,中国发生了一件震惊社会的大事?D?D?D废除科举。在科举消失的100年间,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反思科举的问题和价值。对于科举这一在隋唐时代起过革命性作用的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一千多年以来,许多学者一直非常关注。最近,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还积极提倡建立“科举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里,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大背景中,我们确实需要对科举的作用和价值再做负责任的历史沉思。
自隋朝(公元606年)开始,经过整个唐朝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建立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科举制度的创建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平民社会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实践。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取消科举,是清末朝廷推行“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今,废除科举至今已经100年了,反思这100年间我们丢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一个世纪以来,在没有科举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依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挑战,仍然会遭遇严重的危机。而当我们面对现实的问题与挑战缺少良策时,反观历史、从我们丰富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就是最好的选择。在20世纪中期前后,欧美各国遇到了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对此,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学者大声疾呼要回归传统、保卫古典教育,并经过审慎的反思确立国民基本素质的核心内容。
这些经验应该激发我们冷静对待和珍惜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的价值。科举制度虽然消失了,但当时创设科举制度时所昭示的精神和理念是有永恒价值的。它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和追求,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渴望和不问背景的公平竞争。至于在其存在的1300年中曾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也同样有价值,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也需要应对随时泛起的、花样翻新的历史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