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点名批评8个省市区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不力之后,9月1日,教育部又联合财政部出台强制性措施,向这8个省市区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到10月上旬仍未落实助学贷款,将暂停这些地方和有关高校的硕士、博士点的审批,今年已审批通过的硕士、博士点也暂缓执行,同时财政部将不安排对地方高校的共建经费,并减少今年教育专项的转移支付资金。
从这些强制性措施可以看出,为了推动落实助学贷款,教育部这次确实动了真格。无论是硕士、博士点,还是财政拨款,都是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容不得高校不重视、不听话。不过,这些处罚措施的“矛头”都指向了高校,“板子”似乎打错了对象,因为落实助学贷款不力,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而不是高校,因为这些地方政府不愿意给承办助学贷款的商业银行利息补贴。
针对高校的强制性措施,对于地方政府的威慑力并不大。正如张保庆副部长说的:“我们整天在督促,一些省份就是不动”,其中原因就是“教育部没办法管地方官员的升迁。”这话说得十分透彻,说到“根子”上了。以教育部的职权,只能号令高校,而没办法管地方政府,所以张保庆副部长只能“怒斥”,所以教育部的处罚措施只能针对高校。
实际上,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之下,这种上令下不行、上禁下不止的现象并非个别,譬如近来人们热议的小排量车问题,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从1997年起先后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废止歧视小排量车的政策,可目前全国仍有84个城市对小排量车实行“限行”政策,而建设部、发改委也似乎拿这些“不听话”的地方政府没什么办法。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政困局,其最大的“症结”正在于号令者管不了执行者的官位和升迁,所以执行者可以明目张胆地置号令于不顾,推拖敷衍,拒不执行。从这个角度看,要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光靠教育部联合财政部的力量仍然不够。教育部虽然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但是教育大业显然不仅仅是教育部的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特别是那些能管地方官员升迁的中央部门,不能任由地方官员将教育部的要求当作耳边风。只有各个政府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在内的各项政策、指令,才可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