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 金融首页 | 要 闻 | 理 财 | 股 票 | 外 汇 | 基 金 | 期 货 | 保 险 | 债 券 | 银 行 | 生 活 | 论 坛 |
  网信首页 > 金融 > QFII
胡祖六:大力消除外资的非理性恐惧
www.wx216.com 2005-12-22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收藏此页】 【 】 【打印

  胡祖六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

  历史一再表明,一个国家尤其是新生市场国家如果金融体系不稳定,就难以享受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今天我想谈谈外资对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为了比较有理性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对“金融安全”的定义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或者说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或者风险。

  试想,如果我们的证券公司每天都在大量地挪用客户保证金、违法违规操作,如果我们的商业银行每日都在不断地制造不良贷款,把老百姓的存款化为乌有,这种金融体系不但会没有效率,不能够配置资源,更不会维持经济持续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角度,从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角度,关注所谓金融安全的问题是完全有必要的。

  不过同时,也不能以金融安全为名,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基本的趋向加以排斥和抵制。有一种意见以为,只要继续强化对银行的国有控股,抑制外资的侵入就可以解决中国银行体系的安全,这纯属自欺欺人。

  近年来大量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机理和传播机制的学术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健性与其开放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一些经济上最封闭的国家里有着最落后的金融体系,其效率最低,不良资产率最高,风险管理最薄弱,从而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概率也就最高。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外国金融机构的参与造成或加剧了一国金融系统的不稳定。事实恰好相反。世界上一些最发达和最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一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如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瑞士和卢森堡等。而大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法规和政策,外资参与度无论按持股比例还是市场份额来衡量都非常之低。但是危机后这些国家痛定思痛,为了加快金融重组步伐,恢复市场信心,才不得不下定决心更大程度地开放金融体系,例如波兰、捷克、墨西哥、阿根廷、韩国、日本和德国等。

  中国金融体系脆弱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国有产权、政府干预、信用文化和风险管理不善等国内机制上的原因,可以说与外部因素?D?D?D包括外资银行的影响?D?D?D关联不大。无论是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还是证券业的普遍性财务告急,皆难以牵强附会地归结为外资的参与。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中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即使全资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开业也必须无条件地遵从中国的法律和监管政策,何况国际战略投资者只是进行少数股权投资,外方未来对参股银行的实际影响和控制力非常之小。因此,担忧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其操纵或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企图,实在是杞人忧天。

  但这种非理性的恐惧一旦影响到政策层面,则可能真正地损害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如果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想占了上风,中国有可能失去一个千载良机,即有效利用国际战略投资来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重组改革,从而帮助中国金融体系变得更健康,更有效率和更有国际竞争力。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大学生犯罪 就业压力并非主要因素(评14条)
《桃花朵朵开》--阿牛(评11条)
刘耕宏最新专辑《彩虹天堂》(评10条)
杨再春(评7条)
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评7条)
全国牙防组织认证资格遭质疑(评6条)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热点综合新闻
·民生“财富”理财Ⅷ
·民生银行“银基通”
·农行“金钥匙”理财
·民生“钱生钱”理财
·招商银行外汇通
·浦发东方借记卡
·招商银行外汇通
·工行“理财金账户”
·招商银行一卡通
·上银发行“金鑫”美元理财
焦点图片新闻
 
盖茨宣布淡出,转投慈
 
家族企业的瓶颈
 
陈天桥:网络迪斯尼之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公司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