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证监会IPO新政的传闻在市场上激起千层浪,根据这则传闻,存量发行也被提到了新股发行的日程中来
上周五,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紧急辟谣,称证监会近期未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相关规则及其配套文件向市场征求意见。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证监会制定和出台有关证券市场的政策有严格规范的程序,并将在文件相对成熟后,适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尽管传闻未经证实,由于存量发行明显有别于目前市场上普遍采取的增量发行方式,颇具新意,还是吸引了投资者关注的目光。
其实,存量发行在国外成熟的股市里早就存在了。这种发行方式只是将原来老股东的股份再卖给市场投资者,因此,存量发行并不增加上市公司的股本,也不摊薄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利于改变上市公司“重融资轻改制”的做法,有利于预防上市公司为圈钱而上市。
那么,存量发行的发股方式会不会引入国内市场呢?
笔者认为,存量发行引入国内市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早在2005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将“研究推出首次发行股票公司存量发行试点”作为当年重要目标之一。随后虽然由于股改,所有的IPO都暂停了,但进入2006年之后,新老划断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在规范新老划断后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存量发行再次被提起的可能性甚大。
另一方面,新年伊始之际,深交所在其发布的一份题为《我国需要什么样的证券非公开发行制度》的研究报告里建议,沪深交易所应引入无首次公开发行直接上市制度,将一些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直接引入主板、中小企业板以及未来的创业板市场交易。可以肯定,深交所的这一建议绝对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其相应的背景,可能是为存量发行的推出制造舆论。
尽管如此,笔者以为,存量发行即便真的推出了,它也只是中国股市里的一种“点缀”,而不会成为股市里的大片风景,更不会成为新股发行的主流。这是因为:
其一,存量发行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在内地股市里,企业之所以要上市,为的就是要从股市里融资,不少企业甚至是在等米下锅,如果企业不能从股市里圈到钱,那他们还劳神费力地搞上市干嘛?进一步说,为了老股东的利益,企业花钱搞上市,这不明显是在损害企业的利益、损害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吗?
其二,存量发行于上市公司的发展不利。通过增量发行,上市公司可以从股市里融到一笔巨额的资金,这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企业的净资产,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后劲。但存量发行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
其三,存量发行增加了股市再融资的压力。本来上市公司股票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融资的需要,但由于是存量发行,上市公司并没有融到资金。于是存量发行的公司在股票上市后,再融资的要求必然强烈。
其四,存量发行还增加了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存量发行为发起人股东提供了一个退出的机会,但一旦发起人股东套现走人后,上市公司出现变脸情况,利益受损的就只能是公众投资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