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认为是国际金融体系危机处理者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如今却碰到了“我是谁”和“我为谁”的双重身份危机。
创建于1944年的IMF最早是以为陷入财政和金融危机的经济体提供紧急贷款的“救火队员”的身份而存在,但时过境迁,随着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态势,需要IMF“扑灭”的金融“火灾”越来越少了,就连一度深陷“倒债”困局的阿根廷也因为急于掌控自身经济政策而提前还清了IMF的借款。有关数据显示,IMF目前的贷款总额只有350亿美元,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贷款的减少甚至威胁到了IMF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转变自身角色定位已是势在必行。因此,IMF总裁拉托日前正式提出,IMF应从“放贷者”向“知心顾问”转变。
“与IMF刚建立时相比,现在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有了太大不同,因此,我们决定要让IMF变得更适应现有的经济环境。我们已经达成共识,今后IMF除了着力于处理各种危机外,还要特别加强防范危机方面的工作。”作为IMF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的主席,英国财政大臣布朗在上周末举行的IMF春季例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相比“我是谁”的难题,IMF如今还面临一个更棘手的问题?D?D?D“我为谁说话”。在这个问题上,作为IMF实际掌控人的欧洲,与世界银行“幕后老板”的美国,存在激烈的争论。
究其根本,之所以出现“我为谁”的争议,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在上周末的华盛顿联合会议召开之前,就有消息称,日本正代表亚洲地区进行交涉,要求增加中国、韩国及东盟各国的出资比例,进而提高相应的话语权。
IMF在上周末发表的会后声明部分证实了上述传言,声明称:“从本组织会员国的组成情况来看,存在(出资比例与经济发展状况)失衡的现象,这一状况必须得到纠正。”IMF同时指出,当务之急是在近期提高部分重要性最被严重“低估”的国家的出资比例。
但美国则认为,对于出资比例的改革最终必须实现全方位的调整,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几个国家。而作为目前IMF实际控制人的欧洲则坚决反对,法国方面更表示,要全面调整IMF出资比例可以,前提是美国同意削减在IMF的“股份”,并且将世界银行总裁的宝座让出来。
美国是IMF的最大出资国,拥有17%的投票权,但IMF的总裁“约定俗成”由欧洲人出任。日本紧随其后,为6.2%%,其后分别为德国、法国及英国等欧洲国家。中国约为3%%,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泰国等亚洲国家都不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