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整治“黑车”,北京16委办局组成“打黑”工作组,即日起掀起为期一个月的“狂飙行动”。按照北京市发布的通告,凡是在“狂飙行动”期间查获的“黑车”,全部按照上限50万元的标准予以罚款。如果第二次被查,除被罚款外,车辆将一并没收。(《新京报》4月26日)
北京市开始重拳出击治理“黑车”,逮住一个罚款就是50万元,“治乱象需用重典”的“严打”思维清晰可见。正如有关部门所言,“黑车”营运存在欺客宰客、安全隐患、向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演变等问题。只是,笔者在了解了北京“黑车”的来龙去脉之后,心生些许疑虑:一个月的“狂飙行动”之后,那7.2万辆的“黑车”将向何处去?
一种可能:齐聚交警队大院。虽然按照规定,第二次被查到,才会没收车辆,但凡是行动期间查到的“黑车”,都要执行上限50万元的罚款标准。对于靠开“黑车”过日子的人来说,50万元无疑意味着倾家荡产,缴不起罚款,只能以车抵债。
另一种可能:一夜间消失,一月后出现。这样的担忧是有前车之鉴的。据新华网报道,去年11月24日起,北京市城管部门就曾经出重拳打击“黑车”,曾经也提出同一违法行为人在本市两次以上(含两次)“无证(照)经营”的“黑车”,车辆一律没收,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的规定。但这样的规定起到的作用有限,没多久,“黑车”便再次死灰复燃,甚至愈演愈烈。
第三种可能:实施“战略转移”。要知道,“黑车”最大的特点便是擅长“游击战”,哪里管得紧,就到管得松的地方去。市区管得紧,便到京郊城镇去,反正是“百年大计,生存第一”。出了市区,哪怕跑到郊区外地,“黑车”终究还是“黑车”。“黑车”治理显然不只是要实现“眼不见心不烦”吧?
有什么地方会成为这7.2万辆“黑车”的容身之处?或许有人说,“黑车”不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转“白”吗?换个别的什么领域,或许还可以期待,而“黑车”领域实在难以“白”起来:北京的其他领域用车市场,不可能一下子开拓出那么多的空间;而“黑车”想要直接转正,就是申请正规的个体出租。但从1996年开始,北京市的出租车实行总量控制,总数始终保持在6万多辆,新的批准比较困难。近日,就有三位“的哥”向北京市运输管理局申请经营个体出租车被拒,理由是“已经达到了总量控制的目标”。一边是正规出租车限量,一边是“黑车”越来越多,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出租车市场并没有真正饱和,但一些车无法入市,或者即使能进,由于“份儿钱”太高、负担太重进不起,就甘愿当“黑车”。
对于城市“黑车”加强管理没有错。但50万元罚款的大棒高高举起,试图让已经如同滚雪球一样逐步壮大的7.2万辆“黑车”从街头消失,显然治不了根本问题。7.2万辆总要有个去处吧?政府是不是在“治”的同时,也把问题“理”一理,多考虑一些因素?与其高举杀威棒,不如想点儿办法疏导一下;与其“围剿”,不如“招安”。
市场经济改革已经搞了十几年,但毋庸讳言,很多部门对于市场规律下的市场调控相当乏术,相反倒是把“罚款”治理的思维,演绎地淋漓尽致。
“重罚”治理,貌似最有效,却常常最没效。对于一个关系千百万人的乘车市场问题,政府的管理,主要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服务质量管理,而不仅仅是设立人为的行业准入限制,通过行政管制,来维护行业的垄断经营局面。一个月“狂飙行动”,动员数千人,涉及16个部门,从根本上讲还是一种“运动式”执法思维。对于一个致力于科学执政的政府部门,以“遵从垄断”+“市场强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算不得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