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 金融首页 | 要 闻 | 理 财 | 股 票 | 外 汇 | 基 金 | 期 货 | 保 险 | 债 券 | 银 行 | 生 活 | 论 坛 |
  网信首页 > 金融 > 分析报告
高额外汇储备引发数量和结构之辩
www.wx216.com 2006-04-29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作者:
收藏此页】 【 】 【打印

 
  今年2月,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之后,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又增长了200多亿美元,高达8751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大多是美元储备。外汇储备的目的在于维系国际收支平衡、维系汇率的稳定和经济的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额的外汇储备并没有坏处,反而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能力。但是,高额的储备无疑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首先,大量外汇占款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量外汇储备导致央行巨额人民币的释放,央行票据的调解作用受到限制;其次,高额外汇储备存在机会成本和贬值风险。我国大部分外汇储备的形式是美元,而美元一直处于单边贬值的风险中。并且,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狭窄,大量外汇投资于美国国债,仅取得3.5%的“傻瓜收益率”,这与美国国内10%左右的基金收益率差异极大。

  高额的外汇储备无疑是不恰当的,但是究竟多大的规模才是合理的?通常而言,一国外汇储备应等于3个月的贸易进口额。贸易是随着经济状况变化的,由此,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也应该是个变量,不应是一个固定的数额。但是,这种规模要求能够偿还外债、维持国际收支,并能够适当进行外汇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调控,央行必须持有一定限额的外汇储备。从这一角度而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认为我国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应为7000亿美元。

  我们暂时撇开外汇储备的数量之争,讨论储备的结构来源。外汇储备一般来源于国际收支的顺差,但是这种资金来源有稳定和非稳定之分。一般而言,通过经常项目和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式进入的外汇资金是稳定的,而国际证券投资和未统计出的国际热钱是暂时性的、非稳定的资金。我国的国际证券投资的渠道是QFII,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QFII的规模已达到59.7亿美元。

  同时,等待人民币升值以实现套利的国际热钱仍未彻底退出,大量以房地产投资等形式存在,数量不容小觑。截至2005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已达2674.58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就为1439.72亿美元。美国持续加息已达到4.75%,预计还存在加息的空间,与国内的利差不断扩大,一旦国内热钱受制于缓慢的人民币升值收益,就会迅速撤出。如果加上外资企业历年在中国滚存的利润,和一些流动性较好的国际收支项目对应的金额,这些可能见风使舵的外汇资金数量就非常可观。

  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国的外汇储备并非都是稳定的,其数量会随着非稳定资金的变化而急剧变动。我国应保持流动性较高的、数量较大的外汇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不能迫于一时压力,降低外汇储备的流动性。

  我国外汇储备数量或许已超过适度规模,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其来源的不稳定性,这些非稳定的资金会导致大量的资本外逃,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应该保持一个较高的数额,并且要保持较高的流动性。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大学生犯罪 就业压力并非主要因素(评14条)
《桃花朵朵开》--阿牛(评11条)
刘耕宏最新专辑《彩虹天堂》(评10条)
杨再春(评7条)
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评7条)
全国牙防组织认证资格遭质疑(评6条)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热点综合新闻
·民生“财富”理财Ⅷ
·民生银行“银基通”
·农行“金钥匙”理财
·民生“钱生钱”理财
·招商银行外汇通
·浦发东方借记卡
·招商银行外汇通
·工行“理财金账户”
·招商银行一卡通
·上银发行“金鑫”美元理财
焦点图片新闻
 
梁伯韬进驻盈科
 
传刘晓光已获自由
 
史美伦加盟交行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