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 金融首页 | 要 闻 | 理 财 | 股 票 | 外 汇 | 基 金 | 期 货 | 保 险 | 债 券 | 银 行 | 生 活 | 论 坛 |
  网信首页 > 金融 > 分析报告
"钱包瘪了"不敢乱花钱 亚洲四小龙今天什么样?
www.wx216.com 2006-05-24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
收藏此页】 【 】 【打印

    经济复苏要搭“顺风车” ?D?D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带入了低谷。如今,10年过去了,“亚洲四小龙”的现状如何呢?

    韩国:物价上涨,生活质量随之下降

    “昔日经济高速增长时,钱包鼓鼓的,敢大把花钱,如今钱包瘪了,物价涨了,花钱就得精打细算。”一位韩国人感慨地对记者说。

    记者经常能从韩国人身上感觉到这种失落感。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实现腾飞。1995年,韩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就在韩国正踌躇满志之时,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经济低迷已达10年之久。

    记者的一位韩国朋友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长,金融危机前搬进首尔市繁华地段的公寓,开着一辆高级轿车。金融危机后,出版社经营不景气,尽管他工资未减,但总觉得手头很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6口人,月总收入250万韩元(100韩元约合0.83元人民币),扣除租房费100万,平均每人25万韩元。过去物价较低,生活还可以,可是近10年物价上涨了40%,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目前,他已把车换成小排量的,家也准备搬到房租便宜的地区。近年来,闻名世界的韩国整形外科业也变得冷清起来。不少韩国人说,现在腰包里的钱少了,想美也掏不起钱了。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韩国举国上下的深刻反思。韩国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官员成京龙认为,韩国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存在三个弊端。首先是“资源拼搏”型发展模式不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韩国特色的“舰队式”大企业集团通过拼劳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虽然初期能飞速发展,但后劲不足。其次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在短期内取得业绩,韩国曾实施了“不均衡发展战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内的发展上,造成了“首尔地区肥大症”。第三是过于依赖出口,国内消费却没有拉动起来,这个问题至今仍非常突出。

    为了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韩国开始探索并推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D?D国家均衡发展战略。成京龙向记者介绍说,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迁移政府机关,建设革新城市;整合全国行政区域的力量,形成区域经济圈等。

    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韩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9%。然而,韩国大多数媒体认为,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韩国仅仅才迈出第一步。 (驻韩国特派记者徐宝康报道)

    新加坡:“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逐步走出低谷

    “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啦,政府在金融危机和SARS风暴等多次紧要关头处理得不错,经济也迅速恢复起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新加坡人都这样回答。新加坡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9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环境“安全”或“基本安全”,与上次调查相比上升了一个百分点。

    民众的满意度和新加坡政府的表现也有关系。由于对外贸的依存度过高,新加坡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度出现自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加坡政府及时推出“经济重组计划”,在控制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强外部经济联系等方面做出多方面改革。自2004年下半年起,新加坡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去年,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4%,超过预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顾清扬博士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政府连续数年实行赤字预算政策,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养新兴产业部门。

    电子业、化工业和工程业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产业。政府计划在2010之前将生物医药发展成为第四大产业部门,届时,生物医药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

    新加坡一家会计公司负责人吴乔青先生告诉记者,新加坡目前经济形势走好,很大程度上还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受益。新加坡专门提出了“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中国商业资讯中心、在中国建立新加坡总商会办事处、派遣官员赴华进修以及提供学习华文的环境与设备等。

    “新加坡经济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顾清扬博士告诉记者,新加坡的产业过于集中在电子、化学、金融等方面,与此同时,随着“新亚洲”的浮现,新加坡将面临诸如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和中国上海等新兴城市的挑战,这种地区竞争已经影响到新加坡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驻新加坡特约记者王前报道)

    香港:内地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陈女士是一位会计师,在香港,这是一个工资高且受人尊敬的职业。1997年的一场金融风暴改变了她的生活。由于经济陷入困境,会计师经常超时工作,即使周末也要工作。“有时候晚上六七点也没法子下班,一个星期只有一两次可以回家里吃饭”,陈女士说。

    “幸好,这几年香港经济开始好转了,我们的工资也涨了。”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单位不久还要推行五天工作制。这样一来,她每周就可以有两天休息了。

    香港的很多人都有和陈女士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和其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一样,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香港经济连续好几年在低谷徘徊。回归祖国之后,依托内地的支持,香港经济逐步摆脱困境,强劲复苏,在“亚洲四小龙”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高达8.1%;去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为7.3%。今年2月22日,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宣称,香港已经正式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恢复了活力。

    也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内地经济不断发展,既给香港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香港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如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和旅游等,受到内地各大城市竞争的压力也正日益增加。

    不久前,一位香港学者告诉记者,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中央政府把香港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正是希望力保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地位,尽量消除香港与内地城市之间的不健康竞争。 (驻香港特约记者戴平报道)

    台湾:民进党上台六年,从“龙首”变为“龙尾”

    与韩国相比,台湾岛内民众的失落感更加明显。“台湾变得越来越穷了!”台湾建华保险公司总经理陈?r珊对记者说,“台湾天天搞政治大革命,严重拖累经济。经济搞不好,搞政治怎么能得人心!”在台湾,持类似看法的人越来越多。

    台湾曾经是“四小龙”中表现最为优异的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名列第一。然而,在民进党执政的短短6年时间,经济却一路走向衰退,各项指标均为“四小龙”之末,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呢?专家认为,首先仍然是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台币贬值,出口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除此之外,台湾岛内媒体做了更深刻的思考。《联合报》指出,陈水扁当局一直坚持“去中国化”,拒绝“三通”和直航,使两岸的经济关系没有快速发展,台湾产业和民众孤守一岛,断了许多生路。

    随着岛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与投资环境的恶化,岛内企业逐渐将生产基地转向岛外,尤其是大陆,使得台湾经济运行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从原来的“三角贸易”转变为“四角贸易”,由原来的“海外接单,岛内生产”,变为“海外接单,大陆生产”,或者“大陆接单,大陆生产”,结果是台湾外贸出口增长与外销接单增长脱节,出口增长放慢。

    现在台湾还有石化、钢铁、半导体、光电等重要产业的支撑,但这些增长优势也在消失之中,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大。在两岸不能直航的背景下,台湾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无法发挥,出现严重的经济边缘化危机。台湾离大陆越远,台湾经济就越是没有出路。(特约记者王建民报道)《环球时报》 (2006-05-22 第07版)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大学生犯罪 就业压力并非主要因素(评14条)
《桃花朵朵开》--阿牛(评11条)
刘耕宏最新专辑《彩虹天堂》(评10条)
杨再春(评7条)
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评7条)
全国牙防组织认证资格遭质疑(评6条)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热点综合新闻
·民生“财富”理财Ⅷ
·民生银行“银基通”
·农行“金钥匙”理财
·民生“钱生钱”理财
·招商银行外汇通
·浦发东方借记卡
·招商银行外汇通
·工行“理财金账户”
·招商银行一卡通
·上银发行“金鑫”美元理财
焦点图片新闻
 
梁伯韬进驻盈科
 
传刘晓光已获自由
 
史美伦加盟交行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