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股市行情的火爆,过去几年一直被边缘化的证券公司终于复苏了。
“券商复苏的速度之快出人意料。”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梁静博士认为,“照此情形,年底券商不仅将轻而易举地摘掉全行业亏损的帽子,还将至少有100亿元以上的利润。”
“大把赚钱的日子来了”
“虽说相隔了4年,但大把赚钱的好日子终于还是等到了。” 一家位于上海外滩的某证券营业部负责人感慨地对记者说,4月下旬以来,该营业部股票日交易金额保持在5000万元以上,5月上旬大盘创新高时,营业部交易金额多次突破1亿元!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梁静的统计,截至5月15日,沪深股市股票基金交易量为2.24万亿元,日均交易量273亿元,同比增长115.5%。该日均成交量水平已高于历史最高的2000年全年水平。
“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经纪业务每天赚取的营业利润高达4000万元至5000万,换算到单个证券公司,每天的营业利润在40万元至50万元。”梁静说。按照这一交易水平测算,2006年可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量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7%。2006年平均每家证券公司光经纪业务的营业利润就达1亿元!
而就今年初,证券公司的盈利状况还颇令人担忧。根据中国证券业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全国券商总计净亏206.32亿元。即便是资产质量和经营情况相对较好的15家创新券商,2005年和2004年实现的利润也仅为4.32亿元和0.02亿元。
自营与投行“锦上添花”
“前段时间,市场盛传券商今年前4月大赚了40亿元。”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但实际上,除了经纪业务信息相对公开,盈利容易测算外,市场对券商自营收益的确切情况也是云里雾里,只是根据行情判断出今年以来券商自营收益颇丰。”
受行情持续低迷以及券商自身清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行业整体的自营规模一直处于萎缩状态,以16家创新试点为例,2004年自营规模为226.3亿,占净资产73.4%;2005年分别降低到181.4亿,占净资产56.6%。国泰君安研究所预测,在行情的推动下,2006年券商整体的自营规模和收益将双双改变下降态势,其中,16家创新券商规模将恢复到200至250亿元的水平,假设按照8%的收益率水平计算,则平均每家的自营收入将达到1亿元左右。
如果说随着行情走高,下半年券商自营业务还存在一定变数,那么,股票承销业务的开闸,客观上助推了券商投行业务的大幅增长,成为优势券商的又一利润增长点。暂停已1年多的新股发行重新开闸。目前,发审委已经过会的IPO和再融资公司将近40家,另外有中行、国航、中铝等多家大型企业也均有在年内A股发行的计划。而全流通市场也将使并购业务面临历史性的扩张机遇。
券商收入多元化
5月11日,中信证券承销的“06三峡债”开始发行,这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首期无担保企业债券。近年来,在外部政策以及内部创新能力的推动下,优势券商业务的多元化能力已经大为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得优质券商能够利用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丰富收入手段、对冲股票市场波动风险。中信、国泰君安等在固定收益市场的多年耕耘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回报。中信证券2005年依靠债券承销实现了1.85亿元的承销收入,和2004年持平。
今年以来,权证无论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有突破,为券商提供了稳定的低风险收益机会。未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如融资融券、回转交易、做市商制度的实施,都将为优质券商提供稳定的收益来源。
最近,多份研究报告将G中信(股票代码:600030)的公司评级定为“增持”。这家上市的证券公司与行业同步复苏,公司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626%;实现净利润9427万元,同比增长1039%。
正如一位证券公司老总所说的那样:“虽然进入6月份后,股市行情出现了高位震荡,但行业复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证券公司已经告别持续4年的阴霾,步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