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港口、货运码头、银行、证券公司、手机公司……目前,似乎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规模的英国公司,都被外国企业列入了收购名单。 在一向高呼贸易自由的英国,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变卖英国”,太平无事或者大难临头。 有报道说,英国第一大港口集团英国联合港口公司正在与美国高盛银行就一桩价值24亿英镑、涉及英国21个码头的并购案进行谈判,最早本周末就见分晓。而在几天前,西班牙铁路集团针对英国机场运营商BAA公司的收购计划取得巨大进展,阿联酋迪拜港口世界公司则斥资68亿美元,接管了英国铁行港的经营权。 还有数字显示,2005年,外国公司并购英国企业的总金额高达503亿英镑,大大高出2004年的300亿英镑。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外国公司用于并购英国企业的资金就达194亿英镑,而英国公司的海外并购金额只有68亿英镑。 面对外国公司咄咄逼人的收购架势,英国朝野意见不一。执政的工党政府认为,并购交易对英国经济有利,但反对党则高呼英国的基础设施被一一“变卖”,从长远考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持赞成态度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股东们有权决定谁来经营他们的公司,而不是政客。财政大臣布朗也附和说,欧洲各国政府都不应采取“经济爱国主义”政策,阻止欧洲公司之间正常的并购交易。 反对党的影子贸易大臣阿兰?顿坎则认为,工党政府一直在谈论着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在掩盖英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残酷事实。“如果是正常的自由贸易,为什么不是英国公司大举收购外国企业,而是别人找上门来大把收购英国公司?” 英国工业协会主席迪戈比?琼斯认为,虽然一时还说不清楚外国公司并购英国公司的长远效果,但肯定会将一部分就业和投资机会迁出英国。琼斯忧心忡忡地指出,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在自由贸易上实行“双重标准”,阻碍了英国公司进行海外并购。 英国公司在席卷全球的并购潮中不占上风,原因之一是传统的管理结构不利于英国公司施展拳脚,英国公司看上去更加“腼腆”,迟疑不决。 有人指出,像退休基金这样在英国上市公司中持有众多股份的英国大基金,缺乏长远投资意识,它们的短期投资心理使英国上市公司很容易被外国企业买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