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行在贵州秀丽的山水间,5月里公路两旁农民兄弟赶牛驭马犁田打耙、弯腰插秧的情景不时映入眼帘,与东中部地区大都用大小农业机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坐落在半山腰的山脚下的农舍大多是土垒石砌瓦顶的平房,两层楼房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是富裕农家。
金融严重“缺血”正在严重制约着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贵州是一个落后地区,资金短缺,农业投入不足,除需要继续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外,大部分资金须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提供。”贵州省农信社联社副理事长陈齐奎说,“整合金融资源,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提供持久金融支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集少数民族、山区农业省、西部落后地区于一身的贵州省,2005年财政收入只有3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77元,全省260万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1/10,88个县市区中有国家重点扶贫县50个,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资金需要巨大。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在150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每年新增资金必须达到150亿元以上。
遵义县在贵州省的东北部,是一个有120万人口的全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是这样的一个县仍然有平正、洪关、芝麻3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网点,农民无处贷款。
承担着支农信贷主力的贵州省农信社联社有1769个网点,但仍有154个网点没有开通信贷业务,原因是这些网点不通电、不通电话。
遵义县农行副行长张正河说,县农行过去一直是支农的主力,每年1亿多元,而去年只有24万元的扶贫贷款,2002年以后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是空白。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在全国改革起步早,取得的成效较大,盈利2.03亿元,88个农信社社社盈利。改革使农信社成为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加大了农业信贷投入,缓解了农民贷款难。但遵义县农信社理事长周其令说,农信社的贷款不全用于支农,该县农信社前几年支农资金占80%多,近两年多贷款的绝对数增加到6.97亿元,但比例只占61%,下降幅度明显。
财政支农资金十分有限。2005年贵州省人大会议审议批准的省级预算中农林水(气象)为5.594亿元,比上年增长8870万元。今年达到9.39亿元,比上年初预算增加3.786亿元。
农业保险少得可怜。贵州省保监局提供的材料数据表明,2004年全省农业保费收入为94万元,去年增加到103万元,而去年全省全部保费收入突破40亿元,仅占2.5‰。贵州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最多时为1994年,达1885万元。
人行遵义县支行行长王东说,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人少服务半径大,边远地区形成了空白,农村贷款难问题仍很严重,供应渠道单一,农户对金融产品选择余地小,只有信用贷款一项,且全是小额贷款,农信社承担着农村信贷任务的100%,总量严重不足。他说,遵义县有24万农户,80%农户有贷款需求,按每户需求5000元计算,全县需要资金9.6亿元,而目前只有4亿元左右的信贷资金。
2005年7月到10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在贵州铜仁地区10个县市组织了一次调查,涉及30个乡镇信用社。据对农信社在52个村贷款覆盖情况的调查,低的村17.4%,高的村超过60%,个别村超过70%,平均覆盖率为41%,但贷款量上的满足率只有20%至30%。
全国农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1994年比重为20.13%,然后逐年下降,到2004年只占11.83%,这个下降与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一致的。
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2.4亿农户中约有1.2亿左右农户有贷款需求,但在银行有贷款的只有6000万户,仅占一半。新农村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今后15年中,全国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在5万亿元以上。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如果银行对私营部门信贷与GDP的比率提高1倍,将导致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提高2个百分点。金融界人士指出,对落后的贵州来说,要达到这么高的私营部门信贷比例,几乎是不可能的。
贵州省未来15年新农村建设每年新增农业信贷资金须达到100亿元,农业信贷的主渠道是农信社、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占农业信贷95%以上的农信社向省政府承诺,“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农业信贷60亿元以上。贵州省银监局提供的数据表明,过去3年,省农信社新增农业信贷分别是15.3亿元、25.09亿元和34.65亿元。省农信社认为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他们统计的数据要大于银监局的数据,但即使按农信社去年新增42.79亿元计算,并加上新增存款的因素,离每年新增60亿元的目标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农信社贷款利率过高正成为农民贷款的拦路虎,使一些农民产生了畏贷心理。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是个建于明朝有600多年历史的村庄,村助理信贷员郑荣祥说,现在农信社贷款比以前方便、容易了,但利息太高,月息8.4厘,1000元1年利息100.8元,相当于民间借贷利息月息1分。
还没等郑荣祥说完,几个村民就抢着对记者说:“利息太高了,我们承受不了。”“请你们帮我们向上面呼吁,要把农信社的利息降下来。”郑荣祥说,由于利息高,村民用钱主要还是靠村民互助会、喜事会。全村1215户,约有百余户从农信社贷款,但村里的互助会、喜事会多达二三十个,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加了这种互助组织。这种互助组织门槛低,入会费100元至500元不等,来去自由,钱由会头或会首管理,利息只有2厘,极受农民欢迎。
只要注入一定的资金农村就会发生变化。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扶贫及扶贫贴息贷款75亿元,其中小额扶贫到户贷款13.2亿元,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近90万户,411万人。经过帮扶,有113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扶贫贷款为改变贵州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做出了较大贡献。“十五”期间,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累计发放农电网贷款33.8亿元,使全省行政村通电率从1998年的85%提高到2005年底的99.4%,农网改造后,全省有555.2万户农户安装了一户一表,电价和城市居民一样同为0.45元/度,较以前农村平均1元/度的用电价下降了一半以上,仅此一项就为广大农民减负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