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眼中,潘石屹是一位“明星老板”,高调、坦率、多变、深谙包装和公关,拍电影、开博客、写书,一刻不闲着;在同行眼中,他是个“能把西红柿卖个水果价”的成功商人。只是,在这个被众多光环簇拥着的成功男人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苦难童年。
最伤心的是妹妹被送人
潘石屹1963年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一个偏远的农村。母亲长年身体有病,只靠父亲独自撑起这个家,生活过得很拮据。“能吃上一顿饱饭,那是我天天都在做的梦。”潘石屹说,“我们的村子,年年缺水,年年抗旱。全村人都去邻村的地里捡人家收完剩下的白菜叶子,回来后做成酸菜,留着没粮食的时候吃。一年十二个月,粮食最多的年份也只够吃七八个月。”
潘石屹很懂事,小小年纪便知道帮家里做事,替父亲分担养家糊口的重担。面对艰难的生活,潘石屹的父亲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把一个女儿送给别人抚养。每提起这件事,潘石屹都非常伤心:“这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当时,他眼睁睁看着妹妹被别人带走,而父亲一连几天都没有说话。贫穷,第一次在潘石屹的心里留下了烙印。
作为家里的长子,父亲决定送潘石屹去读书。学校就是村子里的一座破庙。庙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供奉菩萨的,叫东柯小学;另一部分是供奉家神的,叫耕读小学。潘石屹就读的是东柯小学,几十个小学生全是和自己同村的。潘石屹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读书认真、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潘石屹总是很感慨。“有一次,我因为没有铅笔,被老师赶出了教室,在门口罚站。妈妈下地干活路过正好看见,问我怎么回事,我实话实说。妈妈见我手里紧紧捏着个小铅笔头,犯了愁,家里连买盐买煤油的钱都没有,哪还有钱买铅笔啊!”最后,还是潘石屹的另一位老师潘林玉替母亲解决了难题,他掏出了一毛钱。母亲拿着这一毛钱一路小跑到村里的供销社买来3支铅笔,又借了铅笔刀,削好一支塞到我手里,还一边嘱咐:“有了这么多铅笔,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最大的梦想是当医生
潘石屹常说:讲话不要讲废话,也不要讲永远正确的套话;干活不要摆没用的花架子,要有效率。小时候吃的苦,让潘石屹养成了一切从简的习惯。多年以后,当他作为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房子时遵循的重要思想就是“极少主义”:尽可能少的线条,尽可能少的色彩。但潘石屹小时候的梦想并不是建房子。
“我小时候的最大梦想,就是做医生。想做华佗和张仲景。”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母亲长年生病;另外,村子里因为缺医少药,村民们又不懂医学,死人的事时常发生。“当时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是我堂弟的死,因为出麻疹,引起并发症,如果当时及时送医院,就能活过来。但农村人迷信,说鬼来了,在家里折腾了半天,等送到医院的时候,人已经死了。还有一个叫吴敬善的,我记得那次放假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把椅子,老师让他把椅子扛到办公室去,结果他到了门口就在椅子上坐着。我问他怎么不送进去,他说:‘人要是能一辈子有椅子坐该多好。’当时听到这话,我心里很酸,但更让我难受的是,假期没过完,他就死了。”潘石屹说。当医生一直是他童年的梦想,“如果成为医生,就可以治好妈妈的病,就可以救很多人的命。”直到现在,家里人有谁生病了,潘石屹还是特别紧张,哪怕只是很小很轻的病。
最开心的是发洪水
潘石屹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发洪水。甘肃一贯干旱,但只要一发洪水,潘石屹家门口的那条河上,便会漂来很多好东西:有各种各样的草、树、木头,有一种叫浪木的木头是很好的燃料,还有一些玉米、苹果和土豆。这个时候,父亲就会带着潘石屹和弟弟妹妹们,拿着大袋子跑到河边拣“好吃”的,潘石屹就会像过年一样高兴。“每次和爸爸去拣东西,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爸对我的影响很大,”潘石屹回忆说,“每次去捡东西,爸爸第一个带的人就是我,他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应该多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很重要。”现在的潘石屹,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和应酬,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一个原则:周末手机就关机,谁也别想打搅他,因为他要与家人在一起,陪着孩子们。
14岁那年,潘石屹的命运第一次出现了转机。改革开放了,潘石屹的父亲平反了,全家人离开了农村,开始了城市生活。
已是不惑之年的潘石屹,现在已经是一位华丽的成功者。在谈起童年时,他说:“无论你的童年是在什么环境中度过的,是在新疆的沙漠、戈壁,贫困的黄土高坡,还是在整洁忙碌的大城市,可能都有许多的艰辛,但回想起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阳光灿烂的,都是美好的,所有的困难都是过往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