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 金融首页 | 要 闻 | 理 财 | 股 票 | 外 汇 | 基 金 | 期 货 | 保 险 | 债 券 | 银 行 | 生 活 | 论 坛 |
  网信首页 > 金融 > 分析报告
三种国债各有千秋
www.wx216.com 2006-06-29   来源:市场报   作者:刘 莉
收藏此页】 【 】 【打印

电子式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究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电子式储蓄国债VS凭证式国债

    相同之处:都是信用级别最高的债券,以国家信用做保证,而且都免缴利息税。

    不同之处:

    一、购买手续前者需开立个人国债托管账户并指定对应的资金账户(银行卡或存折),后者可持现金直接买。

    二、记录方式前者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后者以纸质凭证记录债权。

    三、付息方式前者方式多样,既有按年付息的也有利随本清的品种(首次试点发行的不一定都涵盖这些品种),后者只能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四、兑付方式前者到期后本金与利息自动转入资金账户并享受活期利息,后者需投资者自己到网点办理兑付,逾期不计利息。

    五、发行对象前者只限于个人购买,后者则是个人和机构都可认购。

    六、投资期限前者多样(首次试点发行不一定都有),既有中期也有长至10年的品种,后者一般为中短期(1年、3年、5年等)。

    电子式储蓄国债VS记账式国债

    相同之处:均为电子方式记录债权,此前已投资过记账式国债的客户就不必再重新开立国债托管账户。

    不同之处:

    一、流动或变现方式前者只能在发行期认购,不能上市流通,但可以按有关规定提前兑取,而且可以用来办理质押贷款以变现,后者可以上市流通,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

    二、到期前变现的收益预知程度前者在发行时就对提前兑取条件进行了规定,即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收益是可以预知的,投资者无论是持有到期还是提前兑取,都不必承担利率变动风险。后者如果持有到期,则获得到期收益,但如果未到期在二级市场变现,就可能遭遇卖出价低于买入价的情况,就得承担价差损失,甚至遭遇亏本。当然也有可能卖出价高于买入价,这样不但得到相应期限的利息,还能获得价差收益。

    三、发行利率确定机制前者是财政部参照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确定,后者则是根据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投标确定。

    四、发行对象前者只限个人购买,后者个人和机构都可购买。

    五、购买渠道前者可到首批试点代销银行(工、农、中、建、交、招)的各网点购买,后者可到工行、农行等开办了柜台记账式国债业务的银行或证券公司购买。

  结论:追求低风险、稳定收益且缺乏专业知识的客户可选择电子式储蓄国债或凭证式国债,有一定专业知识且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客户可选择记账式国债;倾向于到期一次拿到本息的客户可选择凭证式国债,希望投资期间有现金流的客户可选择电子式储蓄国债的按年付息品种;长期闲置、追求低风险稳定收益的资金更适合投资电子式储蓄国债,也可选择到期收益率较高的记账式国债品种,并持有到期。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大学生犯罪 就业压力并非主要因素(评14条)
《桃花朵朵开》--阿牛(评11条)
刘耕宏最新专辑《彩虹天堂》(评10条)
杨再春(评7条)
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评7条)
全国牙防组织认证资格遭质疑(评6条)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热点综合新闻
·民生“财富”理财Ⅷ
·民生银行“银基通”
·农行“金钥匙”理财
·民生“钱生钱”理财
·招商银行外汇通
·浦发东方借记卡
·招商银行外汇通
·工行“理财金账户”
·招商银行一卡通
·上银发行“金鑫”美元理财
焦点图片新闻
 
梁伯韬进驻盈科
 
传刘晓光已获自由
 
史美伦加盟交行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