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至1936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晏阳初先生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举家迁往贫困地区河北定县,在那里开展了10年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70多年后的今天,一大批学者、大学生、农民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又初露端倪。这个运动的中心人物,就是温铁军。
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任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理事长兼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农业部农研中心特聘专家等。
2004年初,吴敬琏在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颁奖会上,指着身边一位厚重中透出几分“腼腆”的中年人动情地说:“中国的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而温铁军可谓中国农民的一位代言人。”
对此,温铁军很诚恳地解释:“我不敢自称是农民的代言人。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调查而已。”“上世纪60年代我在农村插过队,之后又从事了20多年的农村调研工作,所以对农民的疾苦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温铁军1968年赴山西插队,在基层的工农兵中间生活了整整11年;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调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后从事了11年农村基层实验区工作。通过实地调研,温铁军提出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两个主要矛盾的看法,其中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是他最著名的论断。
从“提供路费”开始的下乡支农
他女儿在读大学时常念叨,贫困同学为了省路费,寒暑假也不回家。这些事温铁军听在耳里记在心头,产生了把贫困家庭和农村来的大学生组织起来下乡调研的想法。为参加调研的同学提供路费,然后由他们独立完成调查报告。
最初的调研活动,最后变成了大批大学生的下乡支农活动。支农活动使温铁军在大学生中间的“知名度”骤升。一位大学生说:“邀请温老师去讲课,能容纳500多人的大阶梯教室肯定满座。有的时候,连两边都会站满人。温老师走进教室的一刻,大厅里会响起震耳的掌声。”
农民的学院
在温铁军一系列的头衔中,有一个很特别?D?D?D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2003年7月,以晏阳初先生命名的这个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免费培养农民的学院。
通过免费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等培训,让农民在建设本乡本土时更得心应手,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试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作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
从美洲、欧洲到东南亚,温铁军的足迹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担任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多种课题的主持人……这些调研和交流的经历,使他开始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但中国的问题需要中国自己解决,也需要按照中国的国情解决。”温铁军总是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哲学思辨,必须走出书斋,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才能谈得上开出方子。”
让农民代表农民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现实是,学问越做越精致,教授先生也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开口理论闭口理论。一时之间,“三农问题”竟然成了比柏拉图还要“有学术性”的学问。某江南高校举办的“三农问题国际研讨会”上,所有的发言人居然都用英语。用英语讨论那些放羊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孩子继续放羊的农民,这岂非天大的讽刺?
在这样的情景里,温铁军显得相当特立独行。他一再谦虚自己不懂理论,只是一个做调查的。对于“三农问题”,他没有喊故作姿态的口号,没有提“休克疗法”一类的方案,始终扮演着一个“在路上”的思考者的角色。
温铁军有N种身份。但在任何地方演讲时,他都不忘提到,他曾经在下乡时当过生产队长,这意味着他对农村、农民的观察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
温铁军呼吁,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农民当下的利益,尽可能地维持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去改进而不是一举摧毁。农民的利益是什么,农民的需要是什么,只有农民自己知道,所有局外人的发言都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正如温铁军一句著名的口号:让农民代表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