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7月28日,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地震分会会长何永年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三十年后共同回顾唐山大地震。以下是访谈节录:

图为何永年7月28日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做客新华网。(新华网 郭毅/摄)
回顾唐山大地震:惊心动魄的一幕
[主持人:]何局长,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您在什么地方,当时您有震感吗?
[何永年]当时我在北京,有强烈的震感,人都从睡梦中警醒了。建筑物都发出了响声,有人以为是发生了战争,实际是地震了。
[主持人]凭您职业上的敏感,有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事?
[何永年]我很快意识到发生地震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中国大地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尽管没有直接在北京感觉,但外地有感觉.
[主持人]当时国家地震局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何永年]由于当时仪器设备的问题,仪器的量程都超出了,就是仪器都打出格了。我们知道北京附近发生了地震,但地震在什么地方不知道,所以中间耽误了一段时间。要靠离北京远一点的地震台网数据分析.
[主持人]地震发生后现场的情况怎么样?
[何永年]到了唐山以后,我惊呆了。我之前去过很多次唐山,相对比较熟悉,主要的街道也比较熟悉。地震发生之后我到唐山确实目瞪口呆。唐山街道的房子都没有了,几乎没有一栋房子是站着的,都是瓦砾和废墟。我感觉大自然的力量是太大了。
[主持人]您看到最难忘的一幕是什么?
[何永年]看到路边一排排的尸体,盖着塑料布,这是令我惊心动魄的。我的同事还有比我遇到更凄惨的"镜头",他们到现场看到一个楼房塌下来,但是还留有残余,有一个人卡在半空中叫“救救我”。当时我们赤手空拳,根本不知道怎么救,也没有办法救,眼看一个同胞就这样走了。这对我们今后的救援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我们面前逝去,我们却无能为力。
[主持人]为什么在唐山大地震以后没有在原址建一个博物馆?
[何永年]唐山有一个纪念博物馆,讲唐山大地震的历史。其次在唐山我们保留了四个地震遗迹,在地震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国家对它给予了保护。比如唐山原来的矿院的一个图书馆,底下一层塌掉了,这些遗迹都保留了。这对教育后人和科学研究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建一个大的博物馆,需要投资,我们呼吁,我们也主张这个意见。有朝一日我们可能会建立起来的。
[主持人]您最近去过唐山吗?30年努力建设,在一片废墟中建设起来的新唐山目前发展如何?
[何永年]我每年都会去唐山,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工作关系都经常去,唐山是世界上大地震的发生地点。这些年唐山很不容易,唐山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因为1976年以后,我看了几次报道,外国总说唐山将从地地球上消失掉。然而,我们国家使唐山今天又重新站起来了,今天的唐山比以前更加繁荣。据我所知,唐山是河北国民经济产值最高的城市,建设的非常好。我感到非常欣慰,唐山人民、唐山的领导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图为何永年7月28日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做客新华网。(新华网 郭毅/摄)
中国地震预报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主持人]网友“发展老庄”问,唐山大地震破坏性为什么会这么大?
[何永年]有几方面的原因,唐山大地震是7.8级,能量相当大,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岩石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00颗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能量相当大。再有震源比较浅,只有十几公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前,我们在科学的认识上把唐山地区认为是地震烈度6度地区。
这样的地区按照当时建设部门的规定,不需要考虑地震的烈度,就不需要考虑地震设防的问题。然而没有想到在这个地方发生了7.8级的地震,震中区最高的烈度值达到11度,房子因为巨大的力量、波的震荡都塌了。
[主持人]当时对唐山地区承受度的预测相对来说还不太准确,您怎么看这个预测水平?
[何永年]这是正常的,世界各国都有这种情况发生。根据这个地方的地址构造、断裂的情况和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情况,综合判断本地附近的地震活动情况,来判断可能产生的最大的烈度是多大,根据统计研究而定的,这是世界惯例,各国都是这样的。所以当时对唐山地区,比如它可能隐藏地震断裂,但我们国家没有认识到。
[主持人]有网友问,为什么那次大地震发生三年后,才有记者透露出伤亡的数字?
[何永年]这么多人在这样突然的事情下,毫无准备从户籍、人口管理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没有了。当时由于地震产生很多伤员,唐山本身的医疗设施全部毁掉了,唐山周围包括天津、北京本身也产生了很多伤员,国家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把伤员运到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下,哪个伤员到哪里去根本就不知道,很多人是一年两年以后才回来,产生了很多孤儿,父母也没有了。所以把事实搞清楚确实很复杂。
[主持人]有网友问,今天为止,在我们国家对重大突发灾害死亡人数的统计依然还是一个秘密吗?
[何永年]几个月以前,民政部正式颁布法令,今后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人数是可以公开的,这是社会的进步。
[主持人]网友“三月春风吹神州”问,据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有许多预兆,这些预兆是否引起了当时地震专家的注意?
[何永年]1975年2月初的海城地震,我们做了成功的预报。之后整个环渤海的北边,唐山、秦皇岛地区有很多异常的情况,包括地下水位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所谓的宏观异常,就是人类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同时还有仪器观察到的,包括地震本身异常的变化,地电、地磁都有变化,人们认为这一地区蕴藏了地震的危险性。但确实地震的孕育非常复杂。
我们对海城作出成功预报,主要依靠地震本身的变化情况,比如海城地震之前,有小震,非常稠密,到小震停止的时候大震就到了,地震之前有一个前奏。而在唐山地区,有一些专家根据这种判断觉得地震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前奏,地震之前会有一些变化,但没有等到。
所以当时确实有人报这个地方有地震,实际国务院63号文件讲到渤海周边可能存在地震的危险性,但确实没有人能够认识到7月28号在唐山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地震。即使当时认为有地震危险的专家,认识的地震也就在6级左右。我想这是科学认识问题。直到如今,我们对地震孕育的认识还是比较浅的,需要做很多努力才行。
回顾唐山大地震:地震预测的仍存在难度
[主持人]有网友“北京糖火烧”问,海城地震曾经成功地预报过,您能否详细介绍当时情况?
[何永年]当时地震学家密切监视这一地区的动态,海城地区有水库,这一地区地震很多,每天有几百次,后来突然地震又停掉了。他们根据邢台地震的经验,当时老百姓有一个话:“小震闹腾,大震到”。他们根据这一经验规律,确实作出了成功的预报,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是这样的规律并不是各个地方都有的,有的地方不是这样,而且地震的类型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认识自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主持人]网友“三于逆流”问,地震预测的难度在哪里,现在我国的地震预报能准确到什么程度?
[何永年]地震预报的难题是因为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而我们的人类今天的科学技术对地下深处的认识还很差。大家知道,我们的“神六”可以飞向外太空,但是人类对地底下的认识还很差,最深钻度是12公里,只相当于鸡蛋的蛋壳。因此我们对地球底层的了解只相当于到蛋壳的浅部,根本进不去,只能靠地球物理的手段繁衍、推测,比如靠磁场反过来推测,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使我们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很难认识。
[主持人]您如何评价我国地震科研工作的进展速度?大家似乎都在期待着有重大突破?
[何永年]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整个中国大陆地震频发,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邢台地震以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到现场3次,并且亲自指挥提出要开展地震预报。我印象很深,邢台地区一个老农民抱着一个被炸死的孩子对中央领导讲:哪怕地震前两三分钟跟我们打一个招呼,我们的孩子也不会死。从那以后,中国的地震工作者开始了地震预报的探索。
40年过去了,应该说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在大量地震工作者,正好遇到了很多地震事件的机会,应该说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在世界走在了前列。我们曾经对海城地震做出了相对成功的预报,还有一些中等6级左右的地震预报也是比较成功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由于地震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对地下认识不够,地震类型又很多,我们认为对地震预报还没有掌握基本规律,只是局部作出预报。
[主持人]网友“悲伤止步”问,对建筑特别是城市民用建筑,国家在抗震方面是否有了强制性标准,像北京一些建筑物一般能够抗几级地震?
[何永年]国家在民房和一般工业民用建筑方面有明确的要求,要按照当地的烈度值。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由发生地震的能量决定几级。但地震发生时,对不同的地点,离的远的地点烈度值会下降,北京是8度的烈度值进行设防。我们1976年以前盖的房,地震以后进行加固,在1983年以后盖的房子国家明确规定,必须按照抗8度烈度的设防要求去建设。这里有一个建筑质量的问题,如果不按照要求办,是违反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