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日前已获银监会批准,在经历了“财务重组--银行结构重组--战略引资--上市冲刺”过程后,曾身背几千亿元不良资产的工行已冲到了“临门一脚”的关口。
重回工行 迎接挑战
2004年8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受命对德隆实施全面监管,总裁杨凯生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人物。
自华融始,以资产管理公司对问题金融机构实施托管,渐渐成为一种模式。然而,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在发挥这种功能中的角色冲突问题,外界多有质疑:如何保证华融在重组中保持中立,不越俎代庖,甚至亲自出面重组德隆?
杨凯生坦言,华融公司将转向一个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一个具有投资银行色彩、以处置不良资产为主业的金融机构。杨凯生说:“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2004年9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宣布,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出任工行常务副行长兼党委副书记。离开工行副行长的位子“隐身”5年的杨凯生再次重回工行前台。
杨凯生曾历任工行规划信息部主任、深圳分行行长、总行副行长。1999年,杨凯生是接手工行4000亿元不良资产而前往华融担任总裁的。
华融接管新疆德隆集团后,大量庞杂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正等待进行。在这一关键时刻将杨凯生调回工行,业内人士分析,此举一方面表明决策层对华融数年来工作业绩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居首的工行如何处置不良资产,仍是其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关键。因为当时,与国有银行股改试点失之交臂的工行,背负着8500亿元不良资产的重负。
因此,有人说,华融处置不良资产的5年,对杨凯生来说,是积累经验的5年,也是承前启后的5年。重回工行,对杨凯生而言,将意味着更大挑战。
用“冰棍理论”处置不良资产
1999年,杨凯生接手工行4000亿元不良资产,就任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但事实上,5年多以来,杨凯生从未真正离开工行,在其华融总裁的公开身份背后,依然享受着工行副行长级的待遇,同时位列工行9位党委委员之一。杨凯生因此也被人称为工行的“幕后英雄”。
在华融、在工行,甚至在决策层,杨凯生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国际化观念又能解决国内实际问题、业务素质全面且思维敏捷的专家型领导。
“处置不良资产就像卖冰棍。冰棍在手里时间长了,就融化了,不良资产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赶快处置,时间长了,就只剩下一根儿木棒了。”杨凯生近年来常常在各种场合阐述他的“冰棍理论”,“不良资产将随时间的推移加速贬值,因此应当尽可能加快处置的速度,提高不良贷款的回收率。”
2001年开始,华融按国际化的操作流程向外资打包拍卖不良资产。当年通过国际招标分别向摩根士丹利投标团和高盛公司出售了账面价值128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开创了中外合作处置中国不良资产的模式。
2003年6月,华融又与中信信托率先合作成功推出了账面价值132亿元的不良资产打包处置信托项目。该项目借鉴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通过以债权资产设立信托、转让信托受益权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加快处置资产、提前回收部分现金的目的。此举首开资产证券化之先河。
2004年,华融不良资产处置综合收现达156.4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按财政部债权资产处置目标考核责任制口径,华融公司2004年共处置债权资产545.04亿元,回收现金102.74亿元,现金回收率为18.85%。
至2004年的5年多来,在杨凯生的带领下,华融处置了近2000亿元的不良资产。
与此同时,工行却依旧深受不良资产之累。工行年报显示,2004年年末,全行不良资产余额8122.23亿元,不良资产率降至14.32%,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8.99%。2001年至2004年工行非信贷类不良资产的处置保持在年均约250亿元的速度。
为了跨越不良资产的门槛,工行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2006年底前完成财务重组。
杨凯生的到任,让人们对工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充满信心。
从旁观者到实干家
杨凯生回到工行后,工行股改步伐开始提速。2005年6月,工行4600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拍卖顺利完成,为其股改财务重组扫除“拦路虎”。
杨凯生曾撰文献计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他提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当前的重点是存量如何处置,其次才是增量怎样控制。把不良贷款的包袱彻底卸下来是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前提。采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是必然的选择。
回到工行的杨凯生,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旁观者”一下变成了“实干家”。工行股改步伐开始急步提速。
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工商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方案。
国务院要求,工商银行要按照国家支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改革与管理、发展并重的原则,稳步推进整体改制工作。通过运用外汇储备1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使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
工行股改方案获批后,中央汇金公司为其注入新的资本金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40亿元),保留财政部原在工商银行的资本金1240亿元,其余作为风险拨备,从而使工商银行的核心资本达到2480亿元。
但是由于工行不良资产的规模估计在400亿到500亿美元,坊间有传闻“工行将获第二次注资”。4月26日,在第一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杨凯生对这一猜测予以否认。
6月27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工行签署接收协议,工行4600亿元可疑类贷款全部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工行可疑类贷款的招标终于一锤定音。
这是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不良贷款处置行动,也为工行定下的完成股改财务重组的目标扫清了最大障碍。
“不能拿6万亿资产冒险”
2005年10月26日,杨凯生上任工行行长。10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成功改制,不仅标志着工行的股份制改革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取得了重大成果。
“在未来的一年内,工行最大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使广大的投资者了解认识对中国工商银行投资的价值,因为我们准备在未来一年内适当的时机择机上市,成为一个公众公司。”新任行长杨凯生这样描述工行的未来。
而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银监会年中工作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已经正式批准。不久的将来,在A股和H股市场上,广大投资者将认识到工行的价值所在。
据《财经》报道,与中国银行相比,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启动虽然较晚,但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速度却不遑多让。与此同时,工行交出的经营答卷亦称可观:2005年经营利润达到902亿元,2006年经营利润目标是突破1000亿元。今年一季度,工行的经营利润即完成了全年利润的20%以上,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工行近年的业务发展速度并不突出,其改革动作也少见大刀阔斧之举。诚如杨凯生所言,“不能拿着6万亿资产冒险”。尽管这一稳扎稳打的作风为其赢得了称誉,但亦不无“保守”之嫌。在业内看来,工行的改革进程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遇到的挑战更多的带有共性色彩而非个性因素。事实上,缺乏明晰的改革框架和执行战略,是受制于历史、体制和政策因素的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