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9月15日专电(记者王金涛)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和气囊相比,腰带、肩带等安全带是汽车上最有效的安全装置,它大致可以降低40%至50%的交通事故死亡率。
中国人民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所长周继红告诉记者,安全带单独使用,其降低死亡率为37%至45%,而气囊的降低死亡率仅为13%至21%。如果安全带和气囊一同使用,其降低死亡率可达42%至50%。
周继红说,安全带的第一个作用是避免车祸中的人们被抛出,现在1/4车祸致死者都是因被抛出车外所致,而抛出者的死亡率4倍于未被抛出者;第二个作用是增加缓冲力;第三个作用是将力分散到更大的体表上;第四个作用是降低撞击力的有效作用率。
在挪威,安全带能使司机、前排及后排乘客致死性损伤分别减少50%、45%和25%,重伤分别减少45%、45%和25%。强制性措施可使安全带使用率提高20%。在约旦,系安全带的受伤者,其住院费用较未系安全带者一般减少80%以上。匈牙利300万辆车中,有10万辆配有气囊,后者多为高速、大型车,事故率高,多能避免重伤,但需与安全带合用。
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中国区公关部经理布瓦洛说,在法国,每位司机开车时都会系安全带。最初,法国人也不习惯于系安全带,可是后来交通管理部门发现道路交通伤害和安全带有很大的关系时,就要求所有司机必须系安全带,否则予以重罚。渐渐地,人们培养了系安全带的良好习惯。
车祸中35%的死者本可以救活
一位交通医学专家近日指出,如果能得到及时而合理的救治,车祸中35%的死亡者是可以救活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所长周继红在标致雪铁龙重庆交通安全俱乐部会议上作上述表示。他说,目前车祸死亡人数中,大概有2/3或更多的人并没有当场死亡,但因救治不及时,本来可以救活的人也死去了。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以后就开始出现车祸。迄今为止,全世界死于车祸的人数已超过3200万,而死于战争的人数约为2350万。也就是说,全世界每25秒就有1人死于车祸,每一秒就有1人在车祸中受伤。当前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已呈逐渐平稳下降趋势,而我国仍在迅速不断增长。
周继红说,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机构从接到车祸呼叫电话至急救车到达事故现场所需要的时间较长,这段时间被称作应急时间,日本大阪的应急时间为4分40秒,东京的应急时间为5分30秒,巴西圣保罗的应急时间为5至8分,北京的应急时间为16分,重庆的应急时间为5至20分。在许多国家,消防人员懂得医学急救知识,他们赶赴现场最早,是最早的车祸急救人员,而在我国,消防人员一般不会在现场对车祸受伤人员进行急救。
周继红说,从入院至诊断、复苏和确定治疗方案的时间被称作救治的黄金时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黄金时间小于半小时,中国部分医院则在1个半到2小时之间。然而,时间不等人,大约有54%的人死于伤后30分钟内。
由于我国对车祸伤员救治不及时,车祸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大致为18%,而英国不到2%。如能在伤后5分钟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分钟内进行医疗急救,一部分受伤者的生命是可以得到挽救或避免致残的。
机动车驾驶员应禁服7类药物
吃药对驾驶员有着不可低估的副作用,甚至会导致车祸的发生。专家认为,驾驶员应禁服7类药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所长周继红说,德国有11%的交通事故与驾驶员服用镇静剂、安眠药、降压药、止痛药等药物有关。美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连续两年服用药剂的驾驶员有77%的人发生过交通事故,而其他驾驶员中只有20%发生过交通事故。
很多药物的副作用会使人感到乏力、注意力减退、视敏度降低、视力减退和视野范围缩小、反应灵敏度下降等。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机动车驾驶员服用以下7类药物后不应驾驶车辆:一是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二是催眠药物,三是使人恶心的和产生变态反应的药物,四是止痛药物,五是兴奋剂,六是治疗癫痫的药物,七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