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不少准备买车的消费者发现,贷款购车越来越难了。因此有人认为,目前银行贷出款的压力比以前小得多,贷款方的选择范围也比以前大得多,由于觉得车贷风险太大,银行干脆少做或不做这项业务,才使他们贷款购车的愿望难以实现。
其实,银行面临的资金流动压力并不小。资料显示,到2005年11月末,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分别为20.57万亿元和29.85万亿元,即超过9万亿元的资金急需找到适当的出路。虽然可以通过加大放贷力度的途径加以有效解决,例如开发个人信贷市场里的汽车消费信贷,但是如果投放不当则可能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
有业内人士指出,汽车消费贷款下滑的客观原因,是市场上的放贷主体银行跟汽车销售的利益关联度不够高,与某种特定品牌和厂商的利益也没有直接关联,所以不可能服从某些厂商以销售为目的的需要。因此,在车价下调、风险增大、国家宏观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银行车贷业务的收缩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2004年《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颁布,车贷业务由原来的商业银行独享,扩大到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以及专业汽车金融公司共同开展。不仅中国汽车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消费者贷款购车的路也宽了不少。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世界主要汽车金融公司已经分别找到了各自的合作对象,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
尽管如此,汽车金融公司仍普遍存在着“对中国的市场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在中国开展业务、先进的软件系统在中国完全不适用、缺乏在中国开展金融服务的经验”等诸多困扰。因此,虽然汽车金融公司成立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汽车销售,但是消费者显然不能对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且短期内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汽车金融公司期望过高。
早有专家指出,银行在贷款业务,特别是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方面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前两年之所以通过贷款方式购车的消费者比例与以往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主要原因还是有了保险公司的介入,银行可以轻松地把风险转嫁出去。而车贷险的退出使得车贷业务的风险急剧上升,业务量也随之大幅收缩,说明以前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过度依赖于保险公司的车贷险,对防范风险本身并没有很好的管理模式。
央行一位专家因此分析认为,银行应建立适合车贷发展的风险控制模式,开展车贷业务除了信息共享、数据库、公共服务以外,要与其他消费信贷例如房贷分开,同时催收欠款时要与经销商、车管部门协作。“银行在建立风险管理系统方面不是强项,可以分出这部分业务搞子公司,或是融资给汽车金融公司。”他认为,银行的优势在账户和现金的管理上,可以充分利用拥有优质客户资料的优势,与金融公司或者经销商合作。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个人贷款购车的发展。
目前,中国银行已经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以间接出资的形式与神龙汽车和标致雪铁龙合作,成立了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成功地实现了商业银行入股汽车金融公司,并开展车贷业务的目标。工商银行也与大众汽车金融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为其解决高额的融资成本问题。还有消息称,招商银行与宝马公司也开展了汽车信贷方面的合作,深圳发展银行与沃尔沃、中信实业银行与北京现代,都分别签署了金融服务合作协议。
从国际汽车销售中贷款购车比例约为70%、我国仅为20%左右的情况看,车贷业务在我国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虽然银行与汽车公司合作,双方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但是由于处在刚成立的阶段,很多事情还要在摸索中进行,想要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并不现实,因此对消费者贷款购车的帮助并不大,消费者想要从中得到实惠还需要耐心等待。
不管怎么说,事情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6年,贷款购车的数量应该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责任编辑: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