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车市速递 车型图库 汽车报价 二手车 汽车图片 汽车文化 专卖店 租赁信息 交通法则 实用手册 汽车美容 汽车论坛  
  网信首页 > 汽车 > 车市速递
车市气象数百款新车 成熟车型热卖
www.wx216.com 2006-02-21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作者:
收藏此页】 【 】 【打印

    2006年第一个上市新车高潮即将来临。据了解,今年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会有新车型、新品种上市,新车推出速度和周期将比2005年短。预计全年推出的新车型将近150种,创历年之最,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余地。

    2005年,已经是业内公认的“产品年”。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上市的新车、改款车多达120种。虽然新车在一年之内扎堆上市,然而价格却是不断走低。在经历了去年的降价之后,价格已经不是厂商竞争的惟一手段,即而转向产品自身竞争力的提升。那么2006年国内的车市将如何发展?

    中级家轿竞争惨烈

    现在春节刚过,车市已经有不少新车型开始准备排队上市。据了解,现在国内车市的主流细分市场已是12万-18万元之间的中级轿车。从2004年以来,中级轿车购车者的比例年年猛增,而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几乎成为了国内大小车厂的必争之地。

    综观目前车市热销车型,也是以主流“新三样”伊兰特、凯越、福美来等为代表的中级家轿。其中,伊兰特、凯越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1月轿车销售排行分列一、三位,而福美来则在亚市以730辆销量蝉联榜首。

    与此同时,今年新车的主体也将集中在中级轿车这一细分市场。除了引进车型外,本土企业也纷纷蠢蠢欲动,准备进入中级车市分一杯羹。

    针对目前中级车市的热闹景象,业内人士分析,因为去年中级车市的格外火爆,今年吸引了不少汽车厂商加入中级轿车市场。但是从消费层面反馈的信息表示,新车型虽然人气很高,产品较之老车型更具有吸引力,然而毕竟是新车,在实际使用方面消费者并不是十分了解,换句话说就是市场认可度不高,因此作为家庭消费者来说,可能更多的还是会选择所谓的“成熟老车型”。

    喜新不厌旧理性消费

    喜新厌旧,这个词用在国内车市似乎比较恰当。每当新车上市总是会赢得相当高的人气。但是随着消费观念的理性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面对铺天盖地的新车攻势,已经学会用理性、审慎的眼光来审视,“喜新不厌旧”逐渐成为车市消费的新观念。新车型固然好,但老车型却更加成熟,比新车型具有更多的市场优势。

    去年,被人们熟知的桑塔纳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市场占有量;捷达新年伊始虽然销量大打折扣,但仍以超过9000辆的月销量排在单一车型销量第四;伊兰特仍延续去年的辉煌,再次登上销售冠军的宝座;福美来销量更是屡创新高,全年超过6.3万辆,同比增长32%,成熟可靠的产品品质才是它们畅销车市的根本原因。记者就此采访了海马方面的市场负责人,他表示,在竞争激烈的中级车市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海马产品独到的品质?D成熟可靠。而且经过多年市场检验,海马汽车已经在消费者之中树立起良好的品质口碑,质量可靠、使用经济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海马汽车的主要原因。

    中级轿车,是高档轿车及经济型轿车的分水岭,能够在此地站稳脚跟,则上能给高档轿车造成压力,下能打压经济型轿车,因此中级车市历来都是汽车厂商的必争之地。据专家预计,虽然新车型也会带来车市的阵阵热潮,但上市时间长、市场保有量大、品质可靠、品牌成熟的车型,仍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责任编辑:陈建军)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操作失败,页面未生成!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车市速递
·技术改进夏利A+上市 价
·北京车展延期 三大车展重
·05年长城汽车出口总额超
·深圳新车登记将实行欧Ⅲ排
·北京打击黑车出重拳
·Jeep2700在京上市
·日产05款奇骏将于近期引
· 天津一汽丰田锐志下
·车身可360度旋转的"蛋
·奔驰新S级明上市
香车美女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公司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