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首页 手机资讯 手机报价 手机图片 品牌专区 特价专区 手机行情 手机论坛 手机评测 手机号
  网信首页 > 手机 > 手机资讯
征询意见 手机有望实现单向收费
www.wx216.com 2006-07-31   来源:人民网   作者:鲁菲
收藏此页】 【 】 【打印

  一场大规模的移动资费调整即将开始。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运营商那里获悉,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就移动资费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征询各大运营商的意见,然后报国家发改委批准。而这次资费调整,呼声一直很高的单向收费将有望实现。

    有望实行单向收费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运营商那里了解到,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就移动资费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征询各大运营商的意见,然后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而这一次的资费调整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的,这将有望打破禁锢已久的单向收费模式。 据了解,在刚推出移动电话的时候,主管部门考虑到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采取了双向收费的模式。在双向收费的模式下,采取了不对等的运营商间结算体系,那就是固定电话拨打移动电话的时候不向移动运营商结算,而移动用户拨叫固定电话的时候,需要向固网运营商结算。在这样的收费模式下,如果改为单向收费,结算体系也将随之调整。

    “单向收费不是哪一家运营商可以单方面改变的问题,因为它既涉及移动运营商,又涉及固话运营商。” 中国联通副总裁李正茂说出了运营商的处境。

    但是,什么时候才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单向收费,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主管部门,而这次由政府推动的资费调整将有望实现单向收费。

  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目前的双向收费模式向单向收费模式转变,运营商原有的竞争格局将会被打破,因为实行单向收费,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营商之间的网间结算。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每年因网间补贴式结算方式需要向固网运营商支出的结算费用超过百亿元。

    Frost& 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王煜全认为,单向收费后,由于移动运营商不再向用户收取接听费用,固定电话拨叫手机,固网运营商自然要向移动运营商结算费用,这是弱者向强者交费。不仅如此,移动运营商之间也将发生强者更强、弱者愈弱的情况。因为单向收费后,移动和联通势必会进行被叫结算,而移动用户远多于联通,也就是说,联通用户拨叫移动用户的几率远大于移动拨叫联通,联通需要向移动交纳更多的结算费用。

    “实行单向收费后,要改变现有不对等、补贴式的结算模式,意味着中国电信行业有可能出现竞争主体实力差距扩大、行业竞争不充分的局面。”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部副部长卢奇骏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这也是有关部门在作决策时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也担心:“单向收费会打破主被叫双方的利益均衡,从而影响手机的使用;同时,在主被叫双方是不同的运营商时,单向收费会使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化,并进而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互联互通,而这两个原因都会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手机实行单向收费的风声刚起,固网运营商已经把资费进行了调整。7月24日,网通推出了小灵通优惠套餐,以此变相取消了月租费。由移动资费下调引发的价格战,将引发通讯行业的整体价格下降,而这种价格战受惠的还是广大消费者。(原载:中国产经新闻 鲁菲)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操作失败,页面未生成!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栏目精选
·三星新品走清纯路线 E8
·MOTO新锐超薄手机L2
·本周西直门二手最新行情
·称心得意 实惠手机大集合
·三星蓝牙拍照MM手机大降
·诺基亚6630再创新低
·摩托罗拉V3i报京城最低
·细数手机六大技术欺骗
·北京多款手机一周降价排行
·新春全国新机上市行情分析
网信推荐
 
索爱音乐先锋W550c创新
 
时尚女性型手机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