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针对西方某些人宣扬的“中国威胁论”,新加坡著名经济学家陈光炎教授明确提出了“中国贡献论”。近日,陈光炎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阐述了“中国贡献论”的具体内容。
上世纪70、80年代,陈光炎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读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决策系主任、新加坡贸工部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高级经济学家,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和经济学教授,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顾问,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顾问。
在2002年至2005年担任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期间,陈光炎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大部分地方,仅有3个省区没有去过。他除了以世行官员的身份到中国各地考察外,还经常到基层进行个人调研,对中国的情况十分熟悉。陈光炎认为,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让全世界民众受益。
例如,鞋子是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其质量可靠,但是价格近10年来下降了约10%,如果加上通货膨胀因素,下降幅度达到约35%,美国人10年前买两双中国鞋的价钱,现在可以买到3双,实际上增加了收入。中国产品不但让美国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对全世界的消费者而言同样如此。现在,在世界各国都可看到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不仅有各种消费品、生活用品,还包括一些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如一些国家的人购买摩托车,作为一种投资,可以用来运输瓜果蔬菜,减少了经营成本。
二、中国产品有助于减少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
近年来,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一直在下跌,平均下降幅度为2%至4%。中国出口产品中的衣物、玩具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品,由于价格走低,无形中也压低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权威分析认为,最近5到8年来,中国产品的价格因素将美国的通胀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左右。
陈光炎分析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是把中国的某些工业所提高的效率,尤其是那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工人提高的劳动效率,转移给了国外消费者,而不是完全保留在中国生产企业里边。一般来说,效率的提高和收益的增长应成正比,在劳动效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公司利润必然增加,员工收入相应有所增长。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由于企业、劳动力之间竞争太激烈,比拼价格,致使中国的生产效率虽然提升了,但企业利润却无法同步跟进。这样一来,中国产品的购买者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三、中国的高储蓄率有助于降低世界资本市场利率。
据统计,全世界经常项目盈余较多的主要是中国、日本、德国3个国家。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为17%左右,居世界首位。中国人的储蓄习惯有助于降低世界资本市场的利率,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四、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市场机会。
东亚国家和地区从中受惠尤其明显,主要表现是中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量越来越大,例如从1995年到2003年,中国从东南亚国家的进口成倍增长,其中幅度最大的是马来西亚,增长了6.78倍,幅度最小的是日本,也增长了2.56倍。中国进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初级原料为主转向以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为主,给这些国家带来巨大财富。此外,中国游客已成为许多国家旅游业的重要主顾,一些国家甚至将中国人的旅游观光视为启动当地经济复苏的“发动机”。
陈光炎表示,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威胁论”没有根据。(记者 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