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 金融首页 | 要 闻 | 理 财 | 股 票 | 外 汇 | 基 金 | 期 货 | 保 险 | 债 券 | 银 行 | 生 活 | 论 坛 |
  网信首页 > 金融 > 名家专栏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改造人类自身
www.wx216.com 2006-07-26   来源:原创   作者:杨帆
收藏此页】 【 】 【打印

    关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所见所闻已经太多, 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和行动已经不少,但是人类仍旧在破坏着环境。 最近最骇人听闻的消息是: 由于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数米,大约在50一一100年以后, 海水将淹没全世界许多岛屿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天知道象日本这样的民族在国土陷入大海之前会做什么? 其实日本人从明治维新时代就有这样的危机感,否则为什么处心积虑地要占领中国东北,谋图西伯利亚? 20年前我看过日本科学幻想电影《日本沉没》, 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日本大部分岛屿由于地震而沉没,只保留了北海道,日本国民部分死亡,部分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悲惨结局。 如果日本在沉没以前以武力手段进行全民族的大迁移,那就是人类大灾难。
     人类为什么要破坏环境?  是制度问题吗? 否。 因为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全都发生过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 现在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加重对于破坏者的惩罚;需要健全机构,严格对于环境的治理,特别是加强中央政府对于污染企业的控制,包括行政控制和审批制度; 需要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把生态环境损失纳入成本由企业负担,对制造污染的企业进行罚款;要把生态环境损失从GDP 统计中扣除出来,不再作为“发展的政绩”, 以遏止地方政府的不顾生态环境的发展冲动;要提倡循环经济,规定各个地方和行业的具体治理标准,增加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以减少废料;等等。 所以这些现在都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我的同事,政法大学的王灿发教授正在从事的,引进国际基金帮助公民专门起诉污染企业索取赔偿的事业也很有意义。上述措施,包括行政,法律,经济,社会诸方面,从价值取向看,都是利用人性“恶”的一面,本质上仍旧是以 “利益” 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机制, 只不是是以社会正当利益限制不正当利益,以长远利益限制眼前利益,以整体利益限制局部利益而已; 经济学方面的“成本与收益”还是要讲的,现在进一步发展到计算执法的成本与收益,称为“法律经济学“。 而”生态经济学”则计算生态环境的总收益和总成本,假设全球资源天然具有价值,考察经济活动在转移自然资源过程中的消耗和补偿。

    这些“以恶制恶” 的利益机制及其学问是完全必要的,但还是不够的,因为“恶”总是“恶”,不可能变成善。 利用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进行鼓励和惩罚, 以图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必然付出非常高的成本,这本身就是浪费资源。 应该充分发掘 “人性善”的一面, 以超功利的态度,进行社会教育和宣传,自幼培养新一代环保主义者。 这就有必要对人类许多观念进行反思和创新, 破除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旧观念,提倡那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新观念。 不仅需要自然科学,法学,和经济学,还需要哲学和信仰一一提倡可持续发展,让当代人类自愿并且主动地限制自己的欲望,去考虑下一代的利益,让人类考虑与自然界的和谐,这在本质上是信仰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这是人类对于“善”的追求,而不是对“真”的追求。 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分别属于科学,信仰和艺术,虽然在中国文化中是互相融合的,但在概念上不可混淆。尤其在“科学压倒人文”的现代化社会,有必要把人类对于善和美的追求独立提出来。就是说,人类不仅要追求科学,辨别真假;还要追求信仰,区分善恶;还要追求艺术,辨别美丑。 不能以对“真” 的追求代替其他;也不能迷信利益机制。

    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有没有共识? 应该说也有也没有。 基本共识是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需要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但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找不出原因就无从治理。 有人说,环境保护是富人的口号,穷人要开发,富人要环保; 穷国要开发,富国要环保。实际上,最富的美国消耗着世界25% 的能源,却不愿意签署京都议定书。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要雪耻,社会主义国家要证明自己的制度优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都在高速度发展经济方面做文章。在目前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框架下,这就意味着过度竞争,重复投资, 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
    人类的贪婪远远不止于此。 把巨大的财富用于制造杀人武器,战争连年不断,造成最大的环境破坏。 可见,环境保护之所以不乐观,是因为存在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自己利益的社会集团,甚至每个利益集团都有此类倾向。 当我们发现无论穷人富人,穷国富国,都在破坏环境的时候,应该可以悟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是超越国界,不分种族与社会阶层的,真正的“全人类”问题。 当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一一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时候,苏联帝国就注定瓦解。 今天的问题则相反,如果人类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超越一切利益的最高总体利益,那么,人类社会连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都难逃瓦解的命运。

    利益追求压倒 “善”的追求,科学压倒人文,是人性深处贪婪的表现。 贪婪使人类自相残杀并且毁灭自然界。 由此所形成的技术路线和经济机制,也都是人类贪婪本性的外化。所谓工业化,现代化,高消费,需求拉动, 自由贸易,其性质就是如此,都是以高耗能源和资源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就是资源无限。 中国人对粮食的态度就很说明问题。  从“捡起每一粒米”,到“吃一半倒一半”,这就是25以来的巨大变化。那些吃得脑满肠肥的人们一边竭尽奢侈豪华,一边用经济学为自己找根据:如果城里人不浪费,农产品价格岂不是更低了吗? 农民收入岂不是更少了吗?
市场经济机制自身就需要高消费,高消耗, 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学家却在鼓吹效率第一,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天大的矛盾,天大的讽刺。 按照人类贪婪本性所设计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经济, 及其一套经济理论,都是以浪费资源为前提的。

    要想真正保护环境,就需要彻底改造人类自身的贪婪本性, 反思已经形成的一整套价值取向, 技术路线, 市场经济及其相关制度。 有必要重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观念和制度, 这是一套节省能源的制度,而不仅仅是什么封建制度。 我的朋友张祥平正在注释《论语》,他10年以前就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的科举竞争与西方的商业竞争是等价竞争,但是中国式竞争更有优势, 它是家族性的而不是个体的, 是可持续的而不是中断的, 关键是比西方商业竞争节省能源。 可惜,在迷信西方价值观念的中国精英中间, 对此类观点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要真正把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运动, 从经济利益的诱导,法律的强制控制,变成人类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 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种观念的改变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告诉大家应该保护生态环境等等, 而且需要否定和改变统治人们的许多深层次价值观念,改变现存的技术路线,市场经济及其一整套浪费能源的制度,改变现存世界的经济贸易格局和方式。 而我们目前的环境保护运动,距离这个目标实在是太遥远了。要真正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彻底改造人类自身,这就是我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们曾经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实际上,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和谐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之所以不能自动调整是因为产生了既得利益集团。 因此必须在必要的发展阶段到来的时候, 提出新的口号进行调整。 目前中央提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观, 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主动进行调整的方针。 所谓不和谐, 包括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和谐。 人类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必然损害精神生活,进一步损害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因此,克服过分物质欲望是根本。 自古以来无数信仰系统,其实都是教育人类要注重精神追求的。是近代资本主义造成了物质欲望的泛滥。 中国28年以来也有这方面问题,因此需要反思旧的发展观,和改革开放观,树立新的发展观与改革开放观, 其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必须大大发扬。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大学生犯罪 就业压力并非主要因素(评14条)
《桃花朵朵开》--阿牛(评11条)
刘耕宏最新专辑《彩虹天堂》(评10条)
杨再春(评7条)
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评7条)
全国牙防组织认证资格遭质疑(评6条)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热点综合新闻
·资源紧张与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国防建设需要理论支持
·保护劳动才能缓和劳动力过
·民生“财富”理财Ⅷ
·民生银行“银基通”
·农行“金钥匙”理财
·民生“钱生钱”理财
·招商银行外汇通
·浦发东方借记卡
焦点图片新闻
 
理财精英麦当娜
 
李兴浩:珍惜苦难
 
伯南克导演金融市场逆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