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 金融首页 | 要 闻 | 理 财 | 股 票 | 外 汇 | 基 金 | 期 货 | 保 险 | 债 券 | 银 行 | 生 活 | 论 坛 |
  网信首页 > 金融 > 财经要闻
世界水资源管理观待转变 但水资源未面临枯竭
www.wx216.com 2006-08-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收藏此页】 【 】 【打印

   

点击看大图

    在“世界水周”到来之际,国际专家向全世界发出警告:面对迅速增长的全球人口,世界水资源管理观念必须发生彻底转变,才能避免在50年后出现全球严重缺水的局面。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弗兰克.赖伊斯贝尔曼近日对法国媒体表示,全球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超出人们的想像。根据全世界700多名专家在过去5年里进行的调查,全世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足以满足未来50年人口增长的需要,但由于人为因素,目前全球1/3的人口已经面临缺水问题,如果不尽快转变水资源管理观念,50年后人类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更为严重的缺水问题。

    赖伊斯贝尔曼说,目前全球的缺水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水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河流干涸和地下储水层严重下降;二是虽然一些地区雨水和河流资源非常丰富,但当地缺乏蓄水的资金和技术手段。他指出,一方面要合理使用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储水蓄水能力。

    目前最为紧迫的就是要减少农业用水。赖伊斯贝尔曼对此解释说,目前,农业用水已经超过全世界用水的74%,如生产1千克小麦需要500升至4000升水,而生产1千克肉类食品则需要1万升水。现在全球人口为61亿,50年后将增加到80亿至90亿,因此只有设法用尽量少的水生产出更多的食品,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他认为,减少农业用水的办法包括:大力发展和推广依靠雨水的农业、开发引进耗水少和耐旱的农作物以及建设小型水坝和灌溉系统等。

    当地时间8月21日至2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世界水周”活动。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讨水资源管理现状,交流水资源管理经验。

    世界日益缺水 但未面临枯竭

    “世界水周”2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世界水问题专家发出警告,由于生产粮食和生物燃料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缺水问题将会加剧。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21日在“世界水周”大会上公布的综合了700位水问题专家的研究报告指出,“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正在承受不同形式的缺水”,而当前世界人口的缺水程度高于之前的预测。报告称,到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预计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亿人,要消除贫困,又要应对人口增长问题,届时农业灌溉用水将会增加80%。此外,目前很多国家正在转向利用甘蔗、谷物和木头生产生物燃料,但生产这种燃料同样需要水资源。

    报告指出,世界并非面临水枯竭,“我们仍有足够的土地、水和人力来解决水缺乏问题”。这项研究的带头人戴维.莫尔登说,解决措施在于寻求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粮食的方法。他提出,当务之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地区改进雨水灌溉系统,帮助当地百姓采用简单和廉价手段获取淡水来生产更多粮食,而非建设造价高昂的水坝和运河。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大学生犯罪 就业压力并非主要因素(评14条)
《桃花朵朵开》--阿牛(评11条)
刘耕宏最新专辑《彩虹天堂》(评10条)
杨再春(评7条)
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评7条)
全国牙防组织认证资格遭质疑(评6条)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热点综合新闻
·资源紧张与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国防建设需要理论支持
·保护劳动才能缓和劳动力过
·民生“财富”理财Ⅷ
·民生银行“银基通”
·农行“金钥匙”理财
·民生“钱生钱”理财
·招商银行外汇通
·浦发东方借记卡
焦点图片新闻
 
宝洁盈利大涨
 
杨凯生:不冒险
 
理财精英麦当娜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