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儿子、身子…幸福是啥子?
在国人的精神需求面前,人均GDP等“硬指标”已无法对此量化。国家统计局将顺势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软的”统计内容;
从根本上来说,统计的着眼点应该是与“人”、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方面,它应该通过数字反映人的幸福,人的痛苦,人的生存质量,应该让“人”从统计报表上站起来。
12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
邱晓华表示,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统计部门围绕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将在继续完善GDP核算工作的基础上,更准确、更科学地增加反映产品质量、结构、效益这方面的指标,将逐步增加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统计内容,也将逐步地加强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方面的一些发展的统计内容。
新华时评:GDP不能取代“幸福指数”
毋庸讳言,在一些党政官员的心目中,GDP就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自己的“政绩”,也就是老百姓的全部期望。为了追求这个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经济学统计数字,有的地方常常是一级压一级、层层摞指标,更有甚者,不惜瞒天过海、弄虚作假。结果GDP搞了一大堆,“数字”出了不少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却没有见到什么变化。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GDP崇拜”是因为发展观出了问题,与“幸福指数”毫无关联!
百姓:幸福在哪里? 幸福指数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即将推出的幸福指数如何核算?它与GDP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它对中国人未来生活意味着什么?围绕一系列问题,众多媒体热议纷纷。
调查机构盖洛普的数据称,中国消费者的总体满意度(相当于“幸福指数”)在过去十年内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按100分为满分,1994年的“幸福指数”为69分;1997年最高,达到71分;十年后2004年的指数却降到了67分。
国家统计局将推出幸福指数等"软性"统计内容
据东方早报报道: “国计”必须反映“民生”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际上的此类统计更是早已风起云涌。就在7月12日,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发布了全球幸福指数调查,中国居于第31位。“新经济基金”组织在其网站上指出,“幸福指数”旨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源利用有效性”。简单而言,就是能否花费最少的资源让人们过上最幸福的生活。
越有钱就越幸福? 地方统计官员详解幸福指数
据天府早报报道: 是否城市经济越发达,居民生活就越感幸福呢?奚教授的调查显示,在十大城市总体幸福度的排行榜中,市民月收入最高的上海(月平均收入2847元)、北京(月平均收入2484元)和广州(月平均收入2556元),在城市总幸福度排行榜上分别位列第三、第七和第十;而杭州(月平均收入2300元)和成都(月平均收入1515元)却排在最前。
让"人"从报表上站起来 能否先推出"生活负担指数"
据现代快报报道: 关心的是房价会不会降、医疗腐败能否得到遏制、小孩上学的费用能否降下来……这些问题好像与“幸福指数”无关,但却实实在在是老百姓面临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虚无缥缈的“幸福指数”离百姓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也许只能成为一些地方粉饰“经济发展成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