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 金融首页 | 要 闻 | 理 财 | 股 票 | 外 汇 | 基 金 | 期 货 | 保 险 | 债 券 | 银 行 | 生 活 | 论 坛 |
  网信首页 > 金融 > 财经要闻
国际油价“熊市”预期开始 下行能否持续
www.wx216.com 2006-09-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收藏此页】 【 】 【打印

    原油期价的短期暴涨暴跌,往往与国际投机资金的介入有关:投机资金大量涌入炒作,价格便暴涨;国际投机资金获利回吐退场,价格便暴跌

    近日,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自8月初的每桶约77美元高点连续下跌,9月2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油价一度跌破60美元。欧佩克前秘书长甚至预测,油价可能会跌至每桶40美元。

    从1998年至今,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已持续8年,在今年8月之前,更出现了一个暴涨期。一般说来,油价波动是一个长周期,与石油生产的大投入、长周期特点相一致。原油期价的短期暴涨暴跌,往往与国际投机资金的介入有关:投机资金大量涌入炒作,价格便暴涨;国际投机资金获利回吐退场,价格便暴跌。有关机构估算,在每桶70美元的油价中,至少包含30美元过剩的流动性。近期油价大起大落,便显示了这种特征。市场供需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主线,暴涨之后势必回归主线。

    从油价的长周期看,油价长期在高位运行,促成了各国能源政策的调整,制约油价的因素开始活跃。近期,对油价“熊市”的预期开始出现:

    首先,由于油价上涨,带动经济全面通胀趋势,各国纷纷加息,由此,关于世界经济可能趋冷的说法频频发出,这最终又势必影响石油需求。

    其次,有人认为,美国可能会改变高油价、弱美元的政策。美国政府从国际政治角度出发,可能会采取打压国际油价的政策,以削弱伊朗、委内瑞拉等反美石油国家,同时打压俄罗斯的崛起。

    其三,一些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高油价的情况下调整能源政策,或加大石油资源开发力度,或寻求替代能源,也对国际油价构成下行压力。

    其四,新油源的发现也会降低高油价的预期。美国谢夫隆公司9月5日宣布,在墨西哥湾发现了一个储量前景达150亿桶的大油田,美国原油储量可能增加50%以上,这也是一个打压当前国际油价的因素。

    其五,国际热点问题,如伊朗核问题,实际上有所趋缓,即使有的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也不涉及石油出口问题,这无疑对油价抬升是一种制约。

    其六,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冬天将是“暖冬”,可能减少石油需求。

    近期油价暴跌,是否会导致一个长周期的油价“熊市”,人们看法不一。石油是战略物资,又是有限资源,市场需求的刚性较强;此外,世界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石油之外的投资产品过少,仍是当前的现实。这些基本面的因素决定了油价很难被打回8年前的原点。目前的油价暴跌,尚属一种挤投机泡沫和水分的过程。从长远看,人类只有在新能源上有重大突破,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石油资源有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以当前可行的煤代油技术看,只有石油价格在每桶40美元以上时才有商业前景。其它新能源的重大技术突破似乎还有待时日。因此,油价在每桶40美元至60美元的区间时将进入盘整,并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上行或下行,是一种较为主流的看法。(黄晴)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操作失败,页面未生成!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热点综合新闻
·资源紧张与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国防建设需要理论支持
·保护劳动才能缓和劳动力过
·民生“财富”理财Ⅷ
·民生银行“银基通”
·农行“金钥匙”理财
·民生“钱生钱”理财
·招商银行外汇通
·浦发东方借记卡
焦点图片新闻
 
易趣吴世雄离职
 
李军或将出任交行行长
 
分众传媒意气风发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