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昨晚19时整,瑞典皇家科学院如期宣布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这一奖项并未颁给呼声颇高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自由贸易理论家巴格沃蒂,而是授予了巴格沃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现年73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按照章程,费尔普斯将获得1000万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费尔普斯教授(Edmund S.Phelps):193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是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费尔普斯1955年获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文学士学位,1959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托宾教授。曾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大学,1971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协会副会长、布鲁金斯经济事务委员会资深顾问、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财政部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顾问、《美国经济评论》编委等。费尔普斯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储蓄、公债、税收、价格、工资、微观主体行为、资本形成、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领域:经济增长问题,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费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小安)
功在修正“菲利普斯曲线”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费尔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影响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决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在1958年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旨在证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存在反比关系,即容忍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助降低失业率。然而,费尔普斯在上世纪60年代对此提出质疑并提出了修正过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也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最为看重的贡献。
费尔普斯认为,降低失业率的代价并非一次性的通胀率提升那么简单。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基本决定因素的分析,费尔普斯提出了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认为通胀不仅取决于失业状况,还与通胀预期密切相关。
基于上述理论,费尔普斯认为,长期失业率并不受通胀影响,而仅仅取决于劳动力市场。费尔普斯的理论表明,将来的政策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政策决定:今天的低通胀率也会导致未来的低通胀预期,进而有利于未来的政策决策。
并非诺氏钦点奖项
此前,获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呼声最高的当属同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印度裔美国人巴格沃蒂,后者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捍卫者,并曾于2004年5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推介他的著作《今日自由贸易》。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唯一一个不是按照诺贝尔本人遗愿设立的诺贝尔系列奖项,但其影响力却丝毫不逊于其他五个奖项,被称为当代世界经济学的王冠。
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诺贝尔1895年留下的遗嘱,诺贝尔奖项只有化学奖、物理学奖、文学奖、医学奖和和平奖,并且在1901年首次颁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是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为“纪念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1969年该银行300周年庆典时第一次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项奖金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记者 朱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