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博客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 金融首页 | 要 闻 | 理 财 | 股 票 | 外 汇 | 基 金 | 期 货 | 保 险 | 债 券 | 银 行 | 生 活 | 论 坛 |
  网信首页 > 金融 > 财经要闻
写在中国东盟峰会开幕前夕:继往开来的盛会
www.wx216.com 2006-10-3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收藏此页】 【 】 【打印

点击看大图

    中国与东盟10国是近邻,在地理、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上有着悠久的历史。2005年8月,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在第二届10+3文化部长会议期间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与区域组织签署的第一个有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官方文件。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和东盟国家加强相互间文化交流的共同愿望也日益增强,中国-东盟“文化之舟”蓄势待发。这是2006年1月31日,中国西安歌舞剧院的演员在泰国普吉表演舞蹈。 新华社发

    新华网南宁10月29日电(记者王勉、李忠发、王英诚)金桂飘香,绿城披彩。

    10月30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将在广西首府南宁举行。

    描绘双方战略伙伴关系蓝图,规划未来发展的美好大计,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齐聚一堂。

    15年前,中国和东盟,近邻的双方开启对话合作进程。15年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贸、安全、文化、科技、人员往来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硕果累累。

    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动……经过共同的努力,中国和东盟10国之间各个领域的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因为毗邻而居,中国和东南亚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双方的经贸交流日益密切,友好合作日益广泛,双方关系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15年前,时任中国外长的钱其琛第一次应邀出席了在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进程从此开启。

    从“磋商伙伴”到“对话伙伴”,从“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中国和东盟,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

    从高层交往的日趋密切,从经贸往来的直线增长,从一个个合作文件的签订,到今天,中国-东盟以“10+1”领导人年度峰会机制为核心,建立了多层次的定期对话和磋商机制;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以及联合国等多边组织和机构中积极协调立场、相互沟通、相互支持,保持了频繁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双方政治关系日益稳固。与此同时,双方积极加强交往,努力消除疑虑,加深相互信任,在安全方面的合作也逐渐深入。

    2005年10月,《中国东盟名人小组报告》中指出,中国和东盟的政治安全合作正在新的领域不断发展,其特色是双方高层和其他各层次的交往与对话频繁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正在加强,信任增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室主任沈世顺说,这次峰会是东盟国家领导人首次通过“10+1”的形式会聚中国,表明东盟国家把推动与中国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作为峰会重要的政治成果,中国-东盟领导人将签署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从战略高度,回顾过去15年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历程,对双方未来的合作进行全面规划。    

    经贸合作互利共赢

    贸易自由化,服务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这是中国?D东盟自由贸易区要追求的目标。

    从互补合作到互惠互利,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成绩喜人:双方的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303.7亿美元,15年增长15倍。目前,中国与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数字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15年来,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全面快速发展,给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沈世顺认为,这种合作是全面的、互利共赢的、有成果的合作。

    互利合作的双方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推动经贸交流向更高、更广、更深的目标前进成为双方共同的选择和追求。

    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决定于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

    这是一幅令世人瞩目的画卷:建成后的中国?D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18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届时自由贸易区将基本建成,双边互利合作将达到新的水平。

    面对这一美景,支撑它的具体措施已陆续出台。2005年7月中国?D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启动,7000多种产品开始逐年削减关税。按照自贸区建设计划,到2010年,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之间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到2015年,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之间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自2004年以来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一次的中国?D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在中外客商看来是盛会、机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加速器。

    局外人的观察也许更为冷静。世界银行表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可能成为亚太经济圈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发展经贸合作,既是中国?D东盟双方的既定要求,更是共同利益和战略选择。有良好政治互信的基础,有良好合作往来的愿望,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社会文化交流“好戏连台”

    青色的砖瓦,独具上海滩特色的3扇石窟门……坐落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魅力之城”上海展台,用“历史、现代和未来”三大板块向海内外人士展示上海辉煌的昨天、奋进的今天和璀璨的明天。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东盟各国的“明星”城市文莱斯里巴加湾、柬埔寨金边、泰国孔敬市、越南胡志明市纷纷展示自己的“王牌”,描绘各国在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商机。而11国“魅力之城”展示活动只是中国与东盟共同上演的文化大戏之一。

    文化的交流是根的交流。长期以来维系中国与东盟10国友好往来的纽带,就是靠一系列持续不断、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中,人员交流已成为中国?D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2 0 0 5年,双方人员往来超过650万人次。

    2005年8月,第二次东盟“10+3”文化部长会议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使东盟各国有机会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民崇尚和平、平等和共同发展的理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问题专家表示,高层政策的落实需要民间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而文化交流无疑是促进民间互信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中国与东盟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文化交流,包括青年互访、语言培训等。设在云南、广西等地的中国?D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已取得良好成效。

    越来越多的东盟青年乐于吸纳“中国经验”。10月16日,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开班。这些东盟青年将通过与中国青年的交流,亲身感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研修班目前已举办6期,为众多东盟国家培养优秀青年干部200多名。

    大型文艺活动是加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载体。近年来,一年一度举行的由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打造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风情东南亚等国际性晚会成了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的重要载体。

    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说:“一系列精彩的文化‘大戏’让中国与东盟各国彼此间领略到对方灿烂的民族艺术精华。实践表明,这种超越了地域界限的文化交流,在为东盟人民带来多样文化韵味和乐趣的同时,也为亚洲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以往曾经迫于经济和文化的压力不得不追随西方的亚洲,正在寻找自我和融入世界的博弈中重新描画自己的模样。”

    纪念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进一步推进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动为目标,中国?D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继往开来,必将以其“里程碑意义”而载入史册。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操作失败,页面未生成!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热点综合新闻
·资源紧张与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国防建设需要理论支持
·保护劳动才能缓和劳动力过
·民生“财富”理财Ⅷ
·民生银行“银基通”
·农行“金钥匙”理财
·民生“钱生钱”理财
·招商银行外汇通
·浦发东方借记卡
焦点图片新闻
 
易趣吴世雄离职
 
李军或将出任交行行长
 
分众传媒意气风发
   招商广告
办公选HP多功能一体机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