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 张旭东 苏万明 李兴文)中国人民银行30日在京发布了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央行通过报告披露,全球经济失衡和石油等资源价格波动、国内经济和金融结构性矛盾、金融业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新中的潜在风险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在影响金融稳定。
2006年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明显增强

金融稳定:即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报告称,这将是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关注的几个重点任务。
全球经济失衡、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经济
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多、长期利率水平较低、资源和资产价格上涨。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尤其是无序调整)可能会加大国际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造成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资产价格调整,进而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经济结构性矛盾问题突出
经济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消费不足和国际收支不平衡。报告称,经济结构性矛盾不利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多,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资产价格上涨,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增加。
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业
对金融存在结构性矛盾,报告认为,直接融资发展较慢且结构不合理,主要直接融资工具是股票,企业债发行规模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企业高负债运营。
新时期金融业面临的竞争加剧
目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这一新形势将使中国金融业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和全新的竞争格局。
报告认为,金融业竞争加剧对现有金融监管理念、模式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客观上要求深化金融改革。
金融创新需与风险防范并重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金融产品创新体制不健全。金融创新可以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业的风险,增加市场主体的风险管理工具,为商业银行提高信贷、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创造条件。金融机构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拓宽业务领域,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